当前位置:阿达秘书网>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对于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利用思考(精选文档)

对于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利用思考(精选文档)

时间:2022-10-27 10:30:07 公文范文 浏览量: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对于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利用思考(精选文档),供大家参考。

对于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利用思考(精选文档)

 

 关于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利用的思考

 一、研究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坚定文化自信、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作出重要指示批示。2020 年,习近平总书记 8 次对城乡历史文化保护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昌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要妥善处理好保护和发展的关系,注重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像对待‘老人’一样尊重和善待城市中的老建筑,保留城市历史文化记忆,让人们记得住历史、记得住乡愁,坚定文化自信,增强家国情怀。”2021 年 8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意见》,强调“在城乡建设中系统保护、利用、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对延续历史文脉、推动城乡建设高质量发展、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城市的魅力窗口,历史文化街区是承载和延续城市历史记忆、文化脉络和生活特色的重要场所,是城市历史文化保护的重中之重。从理论意义上来说,目前缺乏对 X 省历史文化街区系统性梳理和研究;从实践意义上来说,历史文化街区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核心内容,也是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提升城镇品质上来说,历史文化街区是

 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短板集中区域,更是打造城市魅力街区的潜在对象。开展 X 省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利用策略研究,对加强我省历史文化传承,延续城市文脉,彰显城市特色,健全我省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提高我省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二、历史文化街区基本情况 (一)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历程 1.国外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历程。二战后,西方国家经济复苏,越发重视对历史城区、街区的保护研究,从大规模粗暴的单一改造过渡到注重街区原态和本貌的保护。早期,西方国家只保护建筑单体,忽视周边环境,导致城市历史文脉切割。之后,西方一些国家和组织出台了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宣言。如1962 年,法国《马尔罗法》规定将有价值的城市历史文化街区划定为“保护区”,1964 年《威尼斯宪章》提出了保护历史环境的重要性。

 2.国内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历程。从 1950 年起,我国制定一系列关于保护文化遗产的法律法规。2002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修订后,历史文化街区取代“历史文化保护区”等概念,标志着我国真正建立了保护文物古迹、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名城的分层次历史文化保护制度。2008 年出台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正式明确,历史文化街区是指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的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历史建筑集中成片、能够完整和真实地体现传统格局和历史风

 貌,并具有一定规模的区域。《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提出了历史文化街区的核定条件。

 3.X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历程。2006 年,省政府公布 X 市中南门和 X 县老城区为 X 首批省级历史文化街区。2016 年,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我省制定了《X 省历史建筑确定和历史文化街区核定公布工作方案》,明确从 2016 年起,用五年时间完成历史文化街区核定公布工作。2017 年,全省开展历史文化街区资源普查,在思南、普定、X、关岭等 4 个非名城县划定了 6 片历史文化街区。2018 年,印发《X 省历史文化街区管理办法》,进一步加强历史文化街区管理。2019 年,公布 7 片街区。2020 年,新增 11 片街区。

 (二)国家历史文化街区基本情况 截至目前,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统计,全国划定历史文化街区 970 片,确定历史建筑 4.27 万处。

 1.我国历史文化街区分布情况。国家级历史文化街区(共计 30 片)分布最多的是江苏省(5 片),其次是 XX 省(4 片)、XX 省(4 片)。省级历史文化街区分布最多的省份为 XX 省(104片),其次为 XX 省(75)、XX 省(74 片)。XX 约有 44.23%集中于广州(26 片)和佛山(20 片);XX 省约有 44%集中于抚州(20片)和吉安(13 片);而 XX 省内各城市分布更为平均,其中成都占比 10.81%。城市一级中,XX 与 XX 的历史文化街区数量最多,分别有 44 片、43 片。XX 中心城区的历史文化街区有 12片,占比 27%;而 XX 老城区的历史文化街区分布较多,共 33

 片,占比 77%。

 2.我国历史文化街区主要特征。一是街区呈现南多北少、东密西疏的空间分布特征。由于平原地区交通较为发达,生活生产资源丰富,人口聚集等因素街区分布较多。二是街区较多分布在重要和发达地区。这类街区大多位于古代城市的中心地段,具有经济、政治、文化等综合优势。三是因宗教、文化、产业发展等特定领域兴起的街区较多。如,广州五仙观—怀圣寺—六榕寺、XX 省长春市第一汽车制造厂历史文化街区。四是居住型街区分布较多。这类街区反映了特定时期的城市风貌特征、历史建筑特色、生活方式等,如 XX 东四三条至八条、南京颐和路等街区。

 3.我国历史文化街区现存问题。(1)保护内容碎片化。一是保护系统性不强。重视局部、单体建筑的保护,忽视街区风貌、与城市格局的联系。二是“厚古薄今”。将历史文化保护简单理解为文物建筑保护,忽视建国以来的重要历史遗存保护、历史环境保护。三是完整性保护不足。搬离街区居民,割裂街区与居民、历史文化、城市发展的关联。(2)保护方法不科学。一是未应保尽保。未将具有较高历史价值的片区、建筑及时划定并保护。二是对街区真实性价值认识不足。拆旧建新、建假古董。三是一些历史建筑长期处于失管失修状态,存在安全隐患或坍塌毁坏的风险。四是街区利用不合理。过度商业化开发,破坏历史文化遗产价值。(3)责任落实不到位。一是刚性管控不够。当前保护管理未对保护主体责任作出要求,保护规划对

 保护要求和建设管控等缺乏刚性规定,保护监督管理缺乏依据。作为管理依据的保护规划被严重忽视,长期不编、编而不批、批而不用,为追求土地出让等经济效益,随意修改规划、违反规划。二是对责任主体问责力度不够。没有建立监督检查制度和有效问责问效机制。三是对违法主体处罚力度不够。按照现行《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处罚规定,违法成本过低,建设性破坏行为屡禁不止。(4)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不健全。街区保护制度缺乏设计、程序不规范、保护机构和相关规章不健全等问题突出。目前只有《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标准》一项标准规范,保护修缮、活化利用、消防安全、测绘建档、基础设施建设等相关标准规范亟待制定。

 (三)X 历史文化街区基本情况 1.X 历史文化街区发展概况 我省历史文化街区大多承载着 X 城镇明清时期发展至今的历史记忆。元朝形成的古驿道,尤其是湖广通往 XX 的南方大通道,使得处于水路交通枢纽的城镇成为货物流通聚散重地,以及明万历年间推行“一条鞭法”赋税制度,刺激商品经济发展,如盐业、木材、朱砂、水银、手工业等,推动了 X 市中南门、X县温泉、思南县安化、小桥沟、李家寨、镇远县府城、卫城等街区的发展。明清两次大规模移民极大促进了街区发展。明朝“移民实边”,形成了军事移民城镇,如普定县十字街街区所在的定南所,是卫城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清朝“客民”到来,以“乡土之链”结为会馆,一批具有浓郁会馆文化特色的

 街区初具雏形,包括 X 县翘街、X 县万寿、X 县新华路和 X 县城老城区街区。府州县城镇大力发展的同时,人口聚集,孕育了X 市古城、X 县府试院和福泉市县府路街区,影响力和地位延续至今。近代以来,红色基因注入 X 市老城、X 县翘街等街区;“一五”计划时期,全国范围内实行粮食统购统销,形成了特有的粮仓文化和政治文化,催生了 X 县老粮仓、关岭县老县委街区等;“三线”建设背景下诞生了 X 市高桥街区。此外,X 县奢香路等街区是展现 X 少数民族特色的重要窗口。

 2.X 历史文化街区现有成效 (1)X 省历史文化街区划定情况。全省共计 20 片省级历史文化街区,占全国街区数量(970 片)的 2.06%。(2)保护规划编制及挂牌保护情况。截至 2021 年 6 月底,历史文化街区处于国家级或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内有 12 片,共确定了 653 处历史建筑(详见表 1);8 片街区完成保护规划编制,1 片已经批复,其余 12 片仍处于编制过程中;13 片街区完成了街区挂牌保护。

 3.X 历史文化街区主要类型 我省历史文化街区依据现状功能可分为四类。一是以商业或旅游功能为主的商业型街区,如 X 市老城、X 市古城、思南县安化街、X 县新华路、X 县奢香路、镇远县府城、卫城和 X县翘街街区。二是以居住功能为主的居住型街区,包括 X 县温泉、思南县小桥沟、李家寨、X 县府试院街区。三是居住与商业功能复合的商住混合型街区,主要满足街区内居民需求,包括普定县十字街、X 县万寿和福泉市县府路街区。四是存留办

 公、仓储、生产等功能的产业型街区,如 X 市高桥、关岭县老县委和 X 县老粮仓街区。

 4.X 历史文化街区 SWOT 分析 从 X 省历史文化街区现状出发,对其内在优势和劣势因素,及外在机会和挑战因素进行综合分析。

 (1)优势(S)。文化资源丰富多元。我省历史文化街区融汇了多种文化资源,如民族文化、红色文化、屯堡文化。这些文化资源深刻地影响着街区的个性和发展,体现在街巷格局、文保单位、历史建筑、古树名木等方面,也体现在民间技艺、民俗节庆和人文精神等非物质形态方面,如 X 的地戏、X 的乌江船工号子。历史遗存保留较好。街区内寺庙宫观、会馆祠堂、故居民宅、商铺院落,以及古井、古树名木等基本保存完好,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主体建筑群建成时期从明清至今,历史延续性情况较好。历史风貌悠久独特。街区的空间肌理、建筑格局、历史风貌保存较为完整,展现了独特山水格局。如,思南县安化街留存明清时期“两街十巷”格局,功能主次分明,顺应起伏地形,十条传统巷道呈鱼骨状与主要道路相交,若干石阶梯步形成丰富的竖向空间结构;历史悠久的衙署、寺庙、盐行、商铺和民居建筑高低错落有致,疏密相间。又如,镇远县府城街区沿河地势平坦而狭长,主街沿河岸 L 形排开,通过众多码头与水面空间形成渗透。街区保护基础扎实。2018 年,我省印发《X 省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管理办法》,明确历史文化街区的申报和保护范围内的禁建规定、建设活动要求等

 内容。部分市(州)出台了街区保护与管理相关办法,如《X古城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管理暂行办法》。全省各市(州)均已制定出台了历史建筑保护管理办法,明确了历史建筑保护、管理具体要求。2019 年,我省印发《省级历史建筑保护利用试点工作方案》,选取 X、X 作为保护利用试点开展历史建筑保护利用探索工作。

 (2)劣势(W)。历史建筑数量不足。历史建筑是街区整体质量的核心支撑,但我省街区内历史建筑总量不足、空间分布离散,造成整体意象不佳。经统计,平均每片街区仅有 6.6 处文物保护单位建筑,历史建筑和传统风貌的空间密度均值分别为 3.6 处/hm² 和 9.51 处/hm² 。全省目前有 40 个市县未达到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要求的认定 10 处以上历史建筑。街区物质环境衰败。一是历史建筑历经时代变迁,大部分已超过使用年限,建筑风貌亟待维护修缮。二是失管失修普遍,部分原住民外迁,导致大量历史建筑空置缺乏维护,破损较为严重,存在安全隐患或坍塌毁坏风险。三是传统建筑的内部户型和配套设施无法满足当代生活的需求,乱搭乱建现象严重;建筑之间拥挤,缺乏公共空间及休憩场所;街巷基础设施落后,线路外露,污水乱排,道路拥挤,街道混乱。街区产权关系复杂。公产建筑的修复和功能植入较为简单,如普定县十字街的农资公司综合楼得到了较好的保护和修缮,老粮食局再利用为社区服务空间并引入新华书店;而私产房的情况就较为复杂,对将来的房屋产权认定、建筑改造、功能调整,空间的使用、租赁、转让等都

 存在着较大阻力。此外,居住型街区内居民自建房需求和街区保护管理存在一定的矛盾。街区活化利用不足。一是历史建筑利用不足。我省大部分街区基本进行了立面整治或修缮维护,但建筑闲置,空间利用率低。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中缺乏针对活化利用的具体政策和鼓励机制。二是街区内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不足,逐渐消逝。三是街区吸引力不足。商业型和商住混合型街区业态单一,品质较低,缺乏中华老字号商铺,无特色产业带动,部分街区仅满足居民日常需求;街区人气积聚能力较弱,严重缺乏公共活动空间,夜间活力未能激活;缺乏统一规划管理,部分街区商铺分布混乱,底层商业对街区环境和交通造成干扰。

 (3)机遇(O)。生态文明建设机遇。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

 “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要求在城乡发展过程中,将生态保护与文化传承和发展有机统一,对历史文化的保护就是社会和自然的和谐发展,同时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把握生态文明建设机遇,在传承与创新中发展我国历史文化遗存。历史文化保护机遇。近年来,国家愈加重视历史文化保护工作,不断加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传统村落)、街区、历史建筑的法定化保护力度。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多次印发通知推进历史文化街区划定和历史建筑确定工作。2021 年 8 月,中共中

 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若干意见》,强调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的重要性,要求“加强制度顶层设计,完善制度机制政策、统筹保护利用传承,既要保护单体建筑,也要保护街巷街区、...

推荐访问:街区 历史文化 思考 关于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利用的思考 关于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利用的思考论文

版权所有:阿达秘书网 2016-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阿达秘书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阿达秘书网 © All Rights Reserved.。沪ICP备16028498号-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