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阿达秘书网>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改革开放44年来最深感触

改革开放44年来最深感触

时间:2022-06-28 13:55:06 公文范文 浏览量: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改革开放44年来最深感触,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改革开放44年来最深感触

改革开放44年来最深的感触6篇

【篇1】改革开放44年来最深的感触

改善碎片化的生活作文800字

在这个充斥着信息的时代中,我们的灵魂逐渐被碎片化了,思绪在无数的碎片上跳动,犹如刀尖上的舞蹈,一失足便是万劫不复,真正的阅读变得弥足珍贵,那我们将如何改善碎片化的生活,还灵魂一个家园!

碎片化的产生便是因为渴求。在这个信息飞速发展的时代,人们总是在追求高效率的生活,这是没错误,但是在追求高速的生活的同时,我们的生活也因此而改变的支离破碎。阅读也是如此,以前的人们阅读一本书籍都是慢慢地读,细细品味着这本书,而是“走马观花”式的阅读,以追求高效。

碎片化的泛滥导致真正阅读的困难,信息如洪水一般冲击了我们的精神家园,摧毁了经典,改变了我们的阅读方式,由于缺乏深刻的思考,像这种“走马观花”式的阅读方式必然会遭到推广。正是因为人们所谓的高效,而传统的读书方式过于缓慢,必然会遭到排斥,而像这种方式的阅读方式虽然满足了现代人生活的需求——高效,但是却忽略了书本要传达给我们的道理,知识,如苦?我们无法改变现状,那么我们的阅读将会被无休止的碎片化,而真正的阅读方式,也将“消失”。

改变碎片化,得从改变我们自身开始。鲁迅先生曾经说过一句话:“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挤一挤,就终究会有的”这句话教导我们要珍惜时间,只要你愿意挤,时间就终究是有的。碎片化的生活的源头就是现代社会的高效生活,这种生活自动地排斥了古老的阅读方式,但是只要我们愿意把时间“挤”出来,那么我们依旧可以像古人一样细细地品味着这本书。要改善这种“碎片化”的阅读方式,最要端正的就是我们的目光,我们需要把目光投向真正的阅读,而非沉浸于“走马观花”式的阅读中。

改善这种碎片化的生活,需要很多努力。香港人民所提倡的一种“慢生活”,那我们何不也提倡一下这种生活的方式,放慢脚步,慢慢地品味生活的韵味。

碎片化的减少乃至消失,会让我们的灵魂也随之圆满,改善着碎片化的生活。看四周的世界,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改革开放40年来的变化作文

转眼间,改革开放已经40周年了,你是否还记得在40年前的那一场会议——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改革开放开辟了一个充满希望的崭新的中国。

将改革开放拆开来看就变成了两个词语,“改革”和“开放”。“改革”指的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农业产量大幅增加。“开放”则是中国终于将要迈出重要的一步,打开与世界交流的“窗口”,先后设立经济特区等。因此,现在再来回望,深圳与上海早已是人人向往的繁华大都市,“开放”功不可没。

跨过了多年的发展,距离提出“改革开放”至今已经有了40年的历史。近日在两会中,“改革开放”依旧为热点词汇,我想,全国人民应该很关心“改革开放”这项决策的继续实施吧。纵观40年,中国的变化可不是一星半点,日新月异的中国每天都有一些变化与成就值得我们国人感到骄傲与自豪。

还记得2008年的那个夏天吗?那场盛大的夏季奥运会在中国的首都——北京隆重举办。那次奥运会中国创下了历史记录,在金牌榜名列第一,作为东道主,这可谓是一个令人振奋的好消息。奥运会在中国的举办,“改革开放”功不可没,因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得到提升,经济发展水平也如火箭般突飞猛进,中国的外交也更加地成熟。

中国的变化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能看到“改革开放”的影子,高铁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曾经邓小平同志在访问日本时乘坐了新干线列车,那速度远远快于当时中国的绿皮车。回国后的邓小平就决心要造出属于中国自己的高速铁路。于是中国开始探索高铁之路,日日夜夜,月月年年,科研人员的辛苦与付出终于结出了果实,高铁建成了。有了高铁,人们的出行就变得更加方便快捷,去一个地方,高铁那速度能将你安全快速地送达。不仅仅是在高铁方面,人们的日常生活也更加丰富。从一年难得看上几回的露天电影,到个性化的家庭影院;
从追求“吃饱饭”的单纯想法,到追求生活质量的健身运动。无不彰显出“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

四十年的努力拼搏,四十年的沧桑巨变,使中国经济更上一层楼,使中国人民过上了小康生活,使人民安居乐业。这一切的一切都归功于“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性决策。改革开放还在继续前行,我们相信,中国的未来是一片光明,未来的中国将是一个更加富强的国家。

【篇2】改革开放44年来最深的感触

改革开放40年来的退役军人工作

【期刊名称】《福建党史月刊》

【年(卷),期】2019(000)008

【总页数】2

1981年2月12日,国务院退伍军人和军队退休干部安置领导小组成立,其办公室设在民政部。1982年5月,劳动总局、国家人事局、国家编委和国务院科技干部局合并成立劳动人事部,设军官转业安置司,加挂国务院军队转业干部安置工作小组办公室。1988年7月18日,国务院发布《军人抚恤优待条例》。199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将民政部优抚局与安置司合并为优抚安置局。1998年修订后的《兵役法》对优抚对象优待工作进行了明确规定。2001年,《军队转业干部安置暂行办法》颁布实施,确定对军队转业干部实行计划分配和自主择业相结合的方式安置。2004年修订后的《军人抚恤优待条例》,对优抚对象在义务兵家属优待、医疗优待、交通优待、教育优待、住房优待、随军家属安置等多方面的优待内容进行了详尽规定。200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成立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设军官转业安置司,加挂国务院军队转业干部安置工作小组办公室。2008年底,《关于加强和改进军队转业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意见》印发。2010年12月15日,国务院、中央军委下发《关于加强退役士兵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工作的通知》。2011年11月1日,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布实施《退役士兵安置条例》,国家建立城乡一体的以扶持就业为主,自主就业、安排工作、退休、供养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的退役士兵安置制度。2011年,《关于实施退役士兵教育资助政策的意见》印发。2014年,《关于加强和改进退役士兵教育培训工作的通知》印发。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组建退役军人管理保障机构。根据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批准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2018年4月1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退役军人事务部挂牌成立。2018年10月16日,退役军人事务部发布消息,《中华人民共和国退役军人保障法(草案)》征求意见稿,正在送中央和国家机关,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以及军队有关部门征求意见。2019年2月26日,国家退役军人服务中心在北京正式挂牌成立。国家退役军人服务中心主要承担退役军人就业创业扶持、优抚帮扶、走访慰问、信访接待、权益保障等事务性工作,是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摘自《光明日报》2019年3月2日《改革开放40年退役军人工作大事记》)

【文献来源】>

【篇3】改革开放44年来最深的感触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引进外资的历程、经验和启示

30年前,我国作出历史性抉择,向国外资本开放国内市场和资源。作为国家对外开放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引进外资在随后的一个历史时期使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从指导方针、体制创新到具体的发展战略、要素配置都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深深影响了我国工业化、市场化、国际化进程,成为推动我国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增长的强劲动力。在此阶段,成功入围世界经济体系的战略目标基本实现。进入新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条件、目标和任务发生变化,但外资引进,特别是FDI(外商直接投资)造成了新情况,如产业结构的同构化、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国民福利效应下降等。对这些现象背后的深层问题,我们须保持冷静,从历史与现实、国际与国内多种因素多个视角审视引进外资的历史环境和现实路径,权衡利弊,作出科学评价。在此方面我们亟待突围,这关系改革开放政策整体效应的发挥,关系我国经济的长期健康发展。

一、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利用外资政策的回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我国政府把对外开放确立为基本国策,其宗旨是:积极发展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交流和贸易往来,吸收利用外国资金和先进技术,发展生产力,加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吸收外商投资成为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利用外资的政策也在不断地调整,具体的发展历程可以大体划分为三个阶段。1.第一阶段:1978~1991年这一阶段是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重要时期,一系列利用外资的重大政策和措施相继出台,成为我国改革开放的重要标志。1979年7月,我国政府颁布了第一个利用外资的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同年8月,国务院设立外国投资管理委员会。1980年设立深圳经济特区,1984和1985年进一步开放上海、天津等14个沿海城市和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开放区,1988年将沿海经济开放区扩展到北方的辽东半岛、山东半岛等,批准设立海南经济特区,1990年决定开发和开放上海浦东新区,逐步构建起“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经济开放区——内地”的梯度式开放格局。

【篇4】改革开放44年来最深的感触


改革开放30年来,我省在不同历史时期均产生了具有标识性意义的艺术品,一大批各个艺术门类的优秀作品和人才相继出现□1978年~1979年,现实主义在新时期伊始为艺术发展拓展了新的创作空间□1980年~1989年,艺术创作从数量到质量都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1990年~1994年,在转变中的社会文化语境下,在探索中收获更丰硕的成果□1995年~2000年,在新机遇面前,反思过去、前瞻未来□2001年以来,艺术创作呈现出了持续繁荣发展的局面
1978~2008,30年的光阴记载了辽宁众多艺术门类的经验与收获,每一项成绩与每一位人物,都在丰沃着辽宁的艺术土壤。梳理那些沉淀的记忆,回顾那些丰硕的果实,便如同勾勒出30年来辽宁艺术画卷上最精致的细节。
多年来,我省戏剧、音乐、美术、曲艺、摄影、书法、舞蹈、影视、杂技、民间文艺等各个艺术门类的创作者,多视角地热情讴歌了社会主义时代,歌颂改革开放所带来的新变化,以不同的题材,丰富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创作出了一批重要艺术成果,成为不同历史时期具有标识性意义的艺术品,一大批各个艺术门类的优秀作品和人才相继出现。新时代的开启(1978~1979)现实主义作为一个开放的、动态的体系,在新时期伊始给艺术发展带来了许多值得思考的课题,也拓展了新的创作空间。
1978年,著名剧作家陈率先推出讽刺喜剧《白卷先生》受到观众的欢迎。当年4月,我省举办了粉碎“四人帮”之后的第一次综合性的文艺汇演,辽宁人民艺术剧院演出的由刘思鹏等编剧、丁尼导演的话剧《市委书记》脱颖而出。优秀曲艺作品也相继问世,由杨振华、金炳昶等合作的相声《假大空》,刘兰芳演播的长篇评书《岳飞传》,均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此外,摄影作品《苹果园里》,雕塑《骨肉同胞》,版画《红岩》,歌曲《我爱家乡的山和水》等,也获得了省政府表奖。这一时期里最受瞩目、艺术成就最高的作品,是著名剧作家崔德志创作的话剧《报春花》。该剧参加了文化部举办的庆祝建国30周年献礼演出,并荣获创作和演出一等奖。《报春花》之后,不少优秀作品相继问世,也给新时期的艺术创作带来了重要启示,那就是:大胆提倡“写真实”和高扬批判精神。创作的春天(1980~1989)从1980年至1989年,我省的艺术创作从数量到质量都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产生了一批在省内外以至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优秀作品,一些艺术门类的创作已经接近或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在戏剧创作和演出方面,全省上演剧目达500多部,演出近20万场。演出自己创编的剧目250多部,1.3万多场。辽宁人民艺术剧院演出的《高山下的花环》,是继《报春花》之后,又一部高扬现实主义精神的作品,由俞智先等担纲编剧,陈颖、辛薇、宋国锋等参加演出。该剧在1984年全国现代题材戏曲、话剧、歌剧观摩汇演中获得多项奖励。歌舞故事剧《搭错车》更以全新的、开放的演出形态,创造了超千场的演出纪录,得到文化部的嘉奖。8位中青年戏剧演员先后荣获戏剧“梅花奖”。
影视音美书摄等各个艺术门类均有代表性作品和人物出现。1987年,电视连续剧《雪野》、《努尔哈赤》荣获全国第六届优秀电视剧飞天奖一等奖,还有《木鱼石的传说》、《家风》、《大年初一》等优秀电视剧的出现,使得在全国范围内出现了风靡一时的电视剧“东北风”现象。辽宁电影制片厂和北影联合摄制的电影《月牙儿》,参加第四十一届沙莱诺国际电影节获得银奖。我省4位影视演员分别夺得电影“金鸡奖”和电视“飞天奖”。这一时期,多首由我省词曲作家创作的歌曲在全国广为传唱。歌曲《我们是明天的太阳》被选定为共青团团歌;
《我们美丽的祖国》被评为我国“当代红领巾最喜爱的歌”。我省舞蹈新秀也多

次在国际国内大赛中获得第一名。此外,连环画、油画、年画和雕塑等各类作品相继在国内、国际美展中获金、银牌或一等奖、优秀作品奖。书法、摄影等方面,也都在国内外收获了许多奖项。宋雨桂、冯大中创作的国画《苏醒》被中国美术馆收藏,伦杰贤在全国书展中获一等奖。
这一时期,我省曲艺作家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大胆创新。评书《三国演义》、《岳飞传》、《杨家将》播出后得到了全国听众的欢迎。评书《梁上君子》、二人转《理解之歌》,以及由赵本山演出的拉场戏《摔三弦》,在全国和东北三省的调演、汇演、比赛中获金、银奖。杂技艺术的重大发展引人注目,多个作品在法国巴黎国际明日杂技比赛、摩纳哥蒙特卡洛国际杂技比赛、全国杂技比赛和国际“吴桥杯”比赛中获得金奖。变革的挑战(1990~1994)
上个世纪90年代的中国,社会和文化开始进入转型期,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社会文化心理也在随之改变。在这样的社会文化语境下,我省艺术创作继续坚持现实主义道路,创作出了一批优秀作品,在国内外重大赛事和评奖中,均有收获。
戏剧方面,杨赤、唐德君、李静文、宋丽、夏军、刘燕、周红等7人获得“梅花奖”。《生命之光》、《海蓬花》等6部作品先后获得文华奖编、导、演和作曲、灯光奖。《潇洒女孩》和《那一年,在夏天》获得“五个一工程”奖戏剧奖。在具有国际影响的“’93中国小剧场展演暨国际研讨会”期间,由我省演出的《夕照》获优秀演出奖,著名话剧表演艺术家李默然获最高荣誉奖,周红、范丽萍、刘喜廷和王纪厚也分别获奖。杨赤、杨建忠在国人瞩目的梅兰芳京剧金奖大赛中分别获得净组金奖和老生组金奖。此时期,电视剧的创作十分活跃。大连电视台的农村三部曲《篱笆·女人和狗》、《辘轳·女人和井》、《古船·女人和网》和沈阳电视台的《黑土地》等一批电视剧,成为该时期我省电视剧创作的优秀代表。电影《赌命汉》获得了国家优秀故事片奖。在美术、音乐、曲艺、摄影、舞蹈、杂技等方面,新人新作和力作也不断涌现。油画《吉祥蒙古》(韦尔申)、年画《春满人间》(刘吉厚)、室内乐《远古风情》、《第一二胡协奏曲》等都是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在1993年举行的全国相声节上,我省荣获了团体冠军。中青年摄影家李元奇、郑家琦获中国摄影家协会颁发的最高荣誉奖“金像奖”。舞蹈演员在国内外重大赛事中表现突出,先后6人次获国际性奖项。由沈阳歌舞团创作的系列舞剧《月牙五更》上演后,凭借其强烈的生命意识,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和新鲜的舞台探索,在辽宁乃至全国获得了巨大反响。这一时期,民间文艺事业也取得了很大成果,在全国率先出版了总计128万字的《中国民间故事集成·辽宁卷》。在1992年北方十省民间文学协作区举行的第一次作品评奖会上,乌丙安的《神秘的萨满世界》等一批论著被评为一等奖。世纪之交的机遇(1995~2000)
世纪之交,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时候,既有对过去的回望和反思,又有对未来的思考与前瞻。辽宁艺术界在继续收获成果的同时,也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戏剧界在这一时期成绩斐然。辽宁歌剧院创作演出的歌剧《苍原》,成为辽宁省乃至全国歌剧创作的一个里程碑,并获“戏剧文华奖”和全国“五个一工程”奖。《父亲》、《二泉映月》是继《苍原》之后我省在全国产生重大影响的优秀剧目。《白鹿额娘》和《这里将是别墅》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李萍、刘美华、车英、宋国锋、冯玉萍、孙海英6人获得“梅花奖”。
在“全国第九届美展”等15个全国性美术展览中,我省作品入选1377件,获奖589件。书法作品在文化部“群星奖”评选中夺得两个金奖,出现了施恩波、胡崇炜、张世刚等书坛新秀。马连胜、线云强被中国摄影家协会授予“金像奖”。曲艺方面,演员王志涛、陈连仲、黄晓娟、王平、范伟等,作者崔立君、孙晨、王印权等先后在全国大赛获奖。少儿舞蹈《瑞雪丰年》、芭蕾舞《根》,分别在“群星奖”和“荷花奖”评选中获奖。赵本山凭借《男

妇女主任》获中国电影“百花奖”最佳男主角奖。一批优秀电视剧连续多年获“五个一工程”奖、“飞天奖”、“金鹰奖”和“骏马奖”。杂技《腾空飞杠》、《软钢丝》、《少林晨练》先后获得国际大奖。这一时期,沈阳杂技团还创编了国内独创、世界一流的杂技精品晚会《天幻》。大连杂技团丛天表演的《软钢丝》,在第二十三届蒙特卡洛国际杂技比赛中获“银小丑”奖。新世纪的风采(2001年以来)
新世纪以来,辽宁的艺术创作也呈现出了持续繁荣发展的局面。我省的戏剧发展在这一时期进入了崭新的阶段。歌剧《苍原》、话剧《父亲》、《凌河影人》先后入选国家十大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实现“三连冠”;
姚居德、王桂荣也因在话剧《任弼时》和京剧《酒魂》中的出色表现而获得“梅花奖”。在第八届中国戏剧节上,《带陌生女人回家》一举夺得7项大奖。
音乐方面,钢琴作品《三首前奏曲》、歌曲《在青翠的山谷里》等先后在中国音乐“金钟奖”评选中获奖。2001年起,辽宁芭蕾舞团舞蹈演员焦洋、吕萌先后在多个国内国际重大赛事上夺奖,成为辽宁芭蕾舞的代表性人物。同时,舞蹈《漠海孤雁》、《突击·突击》、《二泉映月》等,也在这一时期相继获奖。在第十届全国美术作品展中,我省共有120件作品获奖,由画家宋惠民、李福来、任梦璋等创作的壁画《赤壁之战》获金奖。在11次全国书法大展中,我省有297件次入选,冷旭、梁宏伟等获全国书法“兰亭奖”,获奖达39人次。摄影家边缘、姜振庆也先后荣获了中国摄影“金像奖”。曲艺界则继续致力于加强品牌效应。范伟荣获第二届中国曲艺牡丹奖表演奖。影视创作也取得了丰收。纪录片《支撑》获2001年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纪录片奖。在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评选中,我省有7人获学术著作奖,其中乌丙安先生获山花奖学术著作成就奖。沈阳杂技团在2002年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上表演的节目《力量》,获全国观众最喜爱的节目一等奖。
2007年辽宁涌现出一大批国家级优秀艺术人才,在国家和国际各类评奖活动中获得省以上各种规范艺术奖项的近300人次。重要奖项包括:杂技界齐春生获“第二届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荣誉称号;
戏剧界李默然、宋国锋荣获“国家突出贡献话剧艺术家”称号,宋国锋获中国剧协第二十三届“中国戏剧梅花奖”“梅花大奖”;
民间文艺界乌丙安获“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先进工作者”称号;
音乐界丁鸣获第六届“中国音乐金钟奖·终身成就奖”;
舞蹈界的吕萌荣获第十八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称号。我省作家高满堂、孙建业创作的长篇连续剧《闯关东》受到广泛赞誉并获重要奖项。另外,在2007年维也纳国际舞蹈比赛、第二十四届意大利罗马金色国际马戏节、第十届中国戏剧节、第六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建军80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第七届“中国摄影金像奖”、第二十二届全国摄影艺术展、第八届“中国民间山花奖”、第十四届全国群星奖等国际、国内比赛和评奖中130多人次获奖,其中,金奖20余人次。2008年,我省艺术家在美术、舞蹈、曲艺以及对外交流等方面,也都有不俗的表现。老艺术家马力获曲艺终身成就奖。回顾历史不是一种自我欣赏,重要的是应当冷静地面对、梳理与总结。我们有理由相信,辽宁艺术创作的优良传统,将在未来的发展实践中继续得到张扬,更多的成果等待着去收获。同时,我们也期待着想象空间的进一步拓宽,创作的进一步活跃,更多富有时代精神、地方特色、张扬个性的优秀作品的出现。

【篇5】改革开放44年来最深的感触


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的经验教训

作家狄更斯曾经这样描写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这是个最坏的时代,这是个最好的时代,这是个令人绝望的春天,这是个充满希望的春天,我们前面什么也没有,我们前面什么都有。”狄更斯的哲言也正可以用来描述改革开放的中国。
从好的方面说,中国的改革开放因为有上层的决心、全民的支持,也因为遵循了解放思想、循序渐进、先试点后推广的路线和策略,所以,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保持了长期的经济快速增长和社会稳定;
给社会带来了无限的活力、多元的文化、初创的法治;
给人民带来了言论自由、迁徙自由以及初步的信仰自由;
如今,宪政民主、权力分立制衡、独立监督、新闻自由、公民社会、民众问责、行政公开、阳光财产、民主财政、人权及公民权力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
从坏的方面来说,中国的改革开放没有战略,没有理论,没有精心设计,没有失误矫正机制,除了经济之外也不主动学习发达国家的其他东西,所谓“不争论”、“摸着石头过河”、“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放任制度化的特权、腐败与道德堕落;
尽管也反腐败,也进行“精神文明建设”,但都是治标不治本,鲜有从制度出发解决问题的,有关方面也从来没提出过反特权。
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从“发展是硬道理”,到“发展是第一要务”,再到科学发展观,执政理念不断丰富和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1


社会生产力得到了空前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丰富,战胜自然灾害的能力越来越强,正因为如此快速的发展也给我们带来了很多问题和教训。
70多年前,美国总统罗斯福曾说,“在我国,唯一真正值得宝贵的,是自然资源和人民大众。”用这句话来来理解当前的中国也是恰如其分的。在过去30年的改革和发展中,如果说我们有什么真正没做好的,就是在自然资源、环境和劳动群众的权利和福利方面,索取的过多,给予的太少。
首先是环境污染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环境代价太大,资源过度消耗,为了谋取一时的经济增长和财政收入的提高,不惜破坏人民的生存基础和生态环境。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经济发展是要有代价的,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它对世界经济做出的巨大贡献,其代价就是中国资源与环境的严重损坏。
2007年中国环境绿皮书指出:中国的生态环境“局部治理,总体恶化”。特别是大江南北,非旱即涝;
长城内外,沙暴连连。现有森林系统之所以未能充分发挥出应有的效益和服务功能,正是因为质量最高的原始林被大量采伐并转化为天然次生林和人工林,而天然次生林又屡遭破坏,大面积人工化和单一化,加之森林总体数量不足,分布不均,因此无法有效地遏制住全国生态环境持续恶化、自然灾害愈演愈烈的势头。
中国正在为环境污染付出沉重的代价。世界银行2001年发展报告中列举的世界20个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中国占

2


了16个。中国许多大城市肺癌标化死亡人数增加了8~10倍。据研究,空气污染使得慢性呼吸道疾病成为导致死亡的主要疾病,其造成的污染和经济成本约占中国GDP的3%—8%,相当于广东和上海GDP的总和。另一个数据是,到2020年,中国仅为燃煤污染导致的疾病就将付出3900亿美元。
中国还是粗放型的生产方式,我们每增加1元的生产总值消耗的能源是世界平均的4倍,日本的6倍。我国生产一吨钢耗水是国际先进水平的10-40倍,开采一吨原油耗水是国际的6-26倍,生产一吨纸耗水是国际的3-10倍;
企业的高消耗、落后的生产方式,必然导致高污染。
我国城市缺水的状况日趋严重,地表水和地下水的质量有较大的下降,大面积的水污染已对城乡居民生活饮用水源构成严重的威胁。一份报告表明,全国532条主要河流中,有436条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7大江河流经的15个主要城市河段中,有13个河段水质严重污染。
在全国600多个城市中,大气环境质量符合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一级标准的城市不到1%,目前已有62.3%的城市SO2年平均浓度超过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由于SO2等大气污染物排放量的持续增加,我国酸雨呈现逐年加重的趋势,目前已覆盖了10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范围。
其次是贫富差距问题。中国目前的城乡收入差距居世界第一位。2007年,城乡居民收入比扩大到3.33∶1,绝对差距达到9646元,是改革开放以来差距最大的一年。根据国家统计局2013年1月18日公布的数据,2012年我国城镇居

3

【篇6】改革开放44年来最深的感触


改革开放30年来,焦作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取得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巨大成就:综合实力明显增强,三次产业全面发展,基础设施明显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对外经济日趋活跃,教育、科技、文化、体育、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实现了由“黑色印象”到“绿色主题”的成功转型。一、经济实现快速增长,综合实力明显增强
改革开放30年,是焦作经济飞速发展的30年,特别是近五年,经济发展一年一个台阶。1978年全市生产总值9.1亿元,2007年为856.0亿元,位居全省第4位,年均增长12.6%。1992年,焦作市提前8年实现了“十二大”提出的到2000年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的战略目标。从1978年算起,全市生产总值登上百亿元台阶,用了16年时间,到1993年达到106.3亿元;
跨上五百亿元台阶用了12年时间,2005年达到584.0亿元;
据测算,到2008年底,3年时间生产总值将在五百亿元的基础上再增一倍,突破千亿元大关。财政实力不断增强。1978年地方财政收入仅1.2亿元,2007年已经超过50亿达到56.6亿元,增长44.4倍。财力的增加对促进经济发展、加强经济和社会中的薄弱环节、切实改善民生、有效应对各种风险和自然灾害的冲击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
工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2007年,全部工业增加值完成528.5亿元,比1978年增长59.9倍,年均增长15.2%。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003年突破了100亿元,从此工业进入加速增长阶段,2005年突破200亿元,2006年突破300亿元,2007年突破40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迅速增长。2007年全社会完成投资总额491.3亿元,比1978年增长226.3倍,年均增长20.6%,其中,2003—2007年年均增长46.8%。2003年全市固定资产首次突破百亿元大关,达106.2亿元,2005年突破200亿元,达268.7亿元,2007年,再上新台阶,达491.3亿元。
二、三次产业全面发展,结构比例不断优化
农业生产稳步发展。30年间,通过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取消农业税、粮食直补等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激发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全市农业经济平稳较快发展。2007年,全市农业总产值完成120.6亿元,比1978年增长24.0倍。全市粮食亩产从1978年的553公斤,到1998年在我国北方率先实现亩产吨粮,2007年粮食总产量再创历史新高,达到192.8万吨,比1978年增长90.3%。其中,夏粮总产首次突破百万吨大关,达到102.2万吨,比1978年增长82.6%。肉类总产量16.3万吨,增长5.2倍;
水产品产量1.4万吨,比1984年增长45.5倍。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优质粮食产业链、奶业产业链、林纸产业链、怀药产业链等四大农业产业化链条,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5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20家,市级重点龙头企业60家。
工业经济快速增长。改革开放30年来,全市工业保持了快速增长,规模不断壮大,焦作已由过去单一的煤炭工业城市发展成为以能源、化工、有色金属冶炼及加工、汽车零部件制造和农副产品深加工等五大支柱产业为主的新型综合型城市。2007年,全市全部工业企业发展到3.2万家,主营业务收入超亿元工业企业从无到有,发展到296家,超50亿元企业3家。全部工业增加值由1978年3.8亿元增加到528.5亿元,增长59.9倍,年均增长15.2%。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003年突破了100亿元,从此工业进入加速增长阶段,2005年突破200亿元,2006年突破300亿元,2007年突破400亿元,工业生产规模不断壮大。目前,焦作市的工程胎生产能力居全国第一,全钢载重子午胎居全国第五,电解铝产量居全国第九,汽车零部件居全省第一,氧化铝产量居全国第二,占全国氧化铝产量的20%,同时还是全国最大的皮毛生产加工基地。1996年开始,焦作市焦作万方、风神股份、鑫安科技3家企业陆续成功上市。工业积聚区发展迅猛。2007年末,入驻市工业集聚区具备生产能力的主要企业约50家,在建项目33个,产业主要以化工、铝工业、生物制药、建材和汽车零部件为主,初步形成了风神轮胎二期工程为主导的汽车零部件工业园区、以佰利联化工为中心的



精细化工产业园区及多氟多工业园区、生物制药产业园区、以万方铝业为中心的铝工业产业园区等。
第三产业长足发展。2007年,焦作市完成第三产业增加值224.8亿元,比1978年的1.7亿元,增长35.7倍。旅游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原来的旅游空白市发展为全国优秀旅游城市,焦作山水品牌叫响了全国,走向了世界。2007年焦作接待旅游人数超过1200万人,旅游综合收入达到93.3亿元,旅游的快速发展有力地带动了第三产业的繁荣发展。2007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180.4亿元,比1978年的3.2亿元,增长55.1倍。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增加值的比重由1978年的35.0:46.0:19.0调整为1989年的27.1:45.2:27.8,到2007年进一步优化为8.0:65.7:26.3。三次产业结构在1989年发生了质的变化,由二一三结构变化为二三一结构。2007年,全市工业完成增加值528.5亿元,比1978年增长59.9倍,占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78年的41.6%上升到2007年的61.7%,工业主导型的产业结构已经形成。
三、基础设施明显改善,经济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
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1978年到2007年农业机械总动力由61.98万千瓦增加到353.32万千瓦,增长4.7倍;
大中型拖拉机由3159台增加到8043台,增长1.5倍;
小型拖拉机由5466台增加到58674台,增长9.7倍;
联合收割机由46台增加到4308台,增长92.7倍;
农用运输车从无到有,发展到17.7万辆。全市机电井数量由1978年的2.9万眼增加到2007年的4.3万眼,增长48.8%。有效灌溉面积由153.07千公顷增加到161.19千公顷。农业生产条件大大改善,逐步走上机械化、水利化、电气化的道路。
交通运输、邮电通信业高速发展。经过30年深入探索和不断努力,焦作市新增公路里程5889公里,公路总里程达到7103公里,公路密度达174.5公里/每百平方公里。1998年至2007年10年间,焦郑、焦晋、焦温、济焦、济洛高速焦作段、焦修高速公路相继通车,使焦作市从境内没有一条高速发展到拥有6条高速公路,总里程达193公里,实现了县县通高速目标,形成了与全国高速公路网的无缝对接;
2005年焦作市在全省率先实现了行政村“村村通硬化路”;
建成了南河渡黄河大桥,并由没有一座永久性桥梁,发展到现在已拥有各类桥梁857座。2007年,焦作市旅客周转量17.2亿人公里,比1978年增长33.3倍;
货物周转量44.4亿吨公里,比1978年增长36.7倍。邮电通信业发展迅速。2007年,全市邮电业务总量达到37.1亿元,比1978年增长1136.1倍。
城市基础设施较为完善。近年来,焦作市根据“依托老城、开发新区,环形扩张,滚动发展”的思路,坚持新区开发与旧城改造并举,改造拓宽了东环路、西环路、塔南路等城市交通干道,全面加强了焦南组团、高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新区主要道路已经建成,城市发展空间明显打开,2007年,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78平方公里,比2000年增加26平方公里。国家重大项目西气东输工程穿境而过,焦作利用天然气管网已经建成,全市能源结构得到明显改善。焦作还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唯一穿越中心城区的城市,这一工程完成后,将形成一泓清波穿城而过,两列绿荫翘首蓝天的新景象。
四、开放型经济取得突破性进展,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折30年来,全市对外开放取得了巨大成绩,进入新世纪,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全市以大开放为主战略,不断拓展对外交流与合作空间。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2007年,全市海关进出口总额由1980年的0.07亿美元发展到12.3亿美元,增长186.6倍。外贸出口结构进一步优化。2007年,全市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分别出口0.63亿美元和2.99亿美元,两类产品的出口,已占全市出口总额的47.5%。2007年底,全市已与145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关系,遍布世界六大洲。利用外资规模日益扩大。2007年,焦作市投资环境进一步优化,被联合国组织评为“跨国公司最佳投资城市”。中国昊华集团、湖北广济药业、厦工股份、深圳健康元等一批国内



外知名企业投资焦作,有力地推动了焦作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企业生产技术、管理水平的提高。继麦当劳、肯德基、丹尼斯、苏宁电器等国内外500强流通企业进驻焦作市之后,国际商业旗舰——家乐福也成功落户焦作。2007年,全市实际利用外资由1985年的54万美元增加到15884万美元,增长293.1倍。
五、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改革开放以来,在一系列富民政策的支持下,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继1989年首度突破千元大关后,2007年再度突破万元大关,达11488元,比1978年的392元增长28.3倍;
农民人均纯收入2007年达到5326元,比1978年的96元增长54.5倍;
城乡居民储蓄存款2007年为321.3亿元比1978年的0.9亿元增长355.4倍。全市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由1978年的47.6%下降到2007年的32.2%,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由1990年的43.8%下降到2007年的32.6%。表明居民的消费行为正从追求温饱向追求物质文化转变,消费重心向住、行和文化教育娱乐等方面转移,医疗保健、交通与通讯、文化教育、旅游等现代消费支出的比重越来越大,居民生活水平正朝着更加富裕的全面小康社会快速迈进。六、社会事业全面推进,实现了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教育事业成就辉煌。2007年,全市各类学校有979家,其中普通高校3所,全市在校学生总数为80.5万人,各类学校教职工数达4.6万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100%。2005年全市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两免一补”全面实施,850万元惠及7万贫困学生,保障了全民受教育权利的顺利推行。2004年国家教育部批准焦作工学院更名为河南理工大学,2007年又授予河南理工大学教授评审权,有权评审矿业工程、机械工程、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电气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和力学等六个学科的教授,使焦作市的教育事业迈上一个新台阶。
科技事业强力推进。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目前,焦作市是“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河南省唯一的“全国技术创新示范城市”。截止2007年,全市拥有高新技术企业85家、高新技术产品210项。全市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6家;
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8家。全市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的规模以上企业达110家。2007年,全市申报专利635件,获得省科技进步奖12项,其中河南理工大学完成的“近地超轻型小数码航空摄影测量关键技术研究”获得一等奖,这是近五年来焦作市再次获得省一等奖。
文化事业成果丰硕。改革开放30年来,全市文化事业硕果累累。焦作市创作的剧本《为奴隶的母亲》荣获“首届中国戏剧文学奖·创新奖”,《找爸爸的小男孩》荣获“曹禺文学奖·小品小戏奖”三等奖,《霸王别姬》荣获“中国戏剧文学学会”金奖、“首届中国戏剧奖·曹禺作品奖”。焦作市担当总编剧的《快乐星球》获得全国“五个一工程”优秀电视剧奖。豫剧《常香玉》荣获第八届中国艺术节“文华大奖”。沁阳市、孟州市被命名为全国文化先进县(市)。市东方红广场被评为全国特色文化广场。解放的电建社区、山阳的龙源湖社区和中站的梅苑社区先后荣获了“全国群众文化先进社区”称号。焦作市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4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8处,馆藏文物3万多件,其中上级别文物6千多件。拥有4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07年,文化部向全社会公示的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焦作市有5项名列其中。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近几年,焦作市承办国际男篮邀请赛4次,全国性比赛7次,省级比赛9次,举办市级比赛153次。成功举办了三届中国·焦作国际太极拳年会(2005年年会改为交流大赛),每月一次的U-17国际乒乓球比赛已连续举办了6年,中央电视台直播,扩大了焦作对外影响。2004年焦作市荣获"全国篮球城市"称号。近几年,焦作籍运动员共夺得省级冠军465个,全国冠军20个,亚洲冠军1个,奥运会冠军2个。陈中连续两届荣获奥运会跆拳道冠军,王朔、贺璐敏分别在世界锦标赛、世界杯跆拳道比赛夺冠,2005年



国家体育总局授予焦作“高水平后备人才培养基地”称号。
卫生事业迅速发展。卫生机构和队伍已具规模。截至2007年,共有卫生机构608个。其中医院、卫生院155个,妇幼保健院(所、站)12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站)11个,卫生监督检验机构11个。医院、卫生院病床床位1.1万张,卫生技术人员1.4万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0.5万人,注册护士0.4万人。农村乡(镇)卫生院85个,床位0.2万张,卫生技术人员0.3万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面覆盖到所有县(市)、区,实际参加农村合作医疗农民229.78万人,参合率达到95.9%。
实践永无止境,改革未有穷期。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焦作市将再扬改革开放的风帆,再创发展繁荣的新辉煌


推荐访问:最深 改革开放 感触 改革开放44年来最深感触 改革开放44年来最深的感触 改革开放43年感受

版权所有:阿达秘书网 2016-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阿达秘书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阿达秘书网 © All Rights Reserved.。沪ICP备16028498号-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