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阿达秘书网>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市域社会治理总结

市域社会治理总结

时间:2022-07-02 14:20:06 公文范文 浏览量: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市域社会治理总结,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市域社会治理总结

市域社会治理总结6篇

市域社会治理总结篇1

构建市域社会治理法治体系 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法治化
作者:贺志明 夏红球
来源:《新丝路(下旬)》2020年第01期

        基金项目:湖南省社科基金委托项目,编号:19WTB05;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课题,编号:18C10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系”,“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要加快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集约高效的市域社会治理法治体系,实现社会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为建设更高水平法治中国、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打牢坚实基础。

        ー、构建市域社会治理法治规则制度体系

        1.坚持和完善市域社会治理地方立法制度

        长沙市自1986年享有地方立法权,为解决社会治理重点难点问题提供了有力的法制保障。要坚持“不抵触、有特色、可操作”原则,充分发挥市域立法的实施性、补充性、探索性功能,围绕城市管理、生态环境、社会民生等重点领域,积极开展自主性、创制性立法,把解决市域社会治理难题纳入法治轨道。

        2.坚持和完善市域社会治理制度机制

        长沙作为首批也是湖南唯一的试点城市,市政府十分重视市域社会治理,并扎实推进网格化管理服务建设,也取得了较大成效。但仍需在以下方面予以加强。一是进一步完善矛盾化解、实名登记、信用管理、网格治理、重点人群管控等基础性制度,建立有效的保障性制度,推动市域社会治理制度化、规范化。二是系统总结市县镇村社会治理创新好经验、好做法,及时上升为制度制度,从制度上解决社会治理创新的动力问题,推动市域社会治理创新从“盆景”到“花园”转变。

        3.坚持和完善市域社会治理社会规范制度

        在现代社会治理中,既要坚持以法律为准绳,也要发挥好社会规范的指引约束;既要引导城乡基层组织、社会组织制定完善市民公约、村规民约、行业规章、团体章程、职业准则等自治规范,也要积极推动行之有效的道德规范上升为制度规范,健全起多层次、多样化的社会规范体系,形成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基层治理新体系。长沙市岳麓区司法行政机关积极贯彻落实上级文件精神及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工作要求,将“保障法治化”作为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从满足基层群众法治宣传、法律服务、依法治理的需求出发,以深化社区法律顾问制度、修订村(社区)规民约为抓手,以法治的方式,推进美丽社区建设稳步向前。又如,开福区湘雅路司法所为医疗纠纷调解设下“第一道防线”,实现99%的医疗纠纷调解成功率。长沙市开福区医调中心、湘雅路司法所62岁的返聘调解员邹季明,被群众誉为“维护公平,捍卫正义”、“公正调解,共筑和谐”……的典型。

市域社会治理总结篇2

探索市域社会治理精细化新路
作者:许林灿
来源:《群众》2020年第03期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一个重要标志就是精细化。近年来,扬州市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用足“绣花针”功夫,着力探索市域社会治理精细化发展之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扬州市两次获评全国创新社会治理优秀城市,蝉联全国“法治城市创建先进市”,公众安全感连续17年保持在95%以上。

        精巧构思 谋划部署市域社会治理

        近年来,扬州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围绕服务中心工作,以网格化精细化社会治理为抓手,以制度建设为主线,精心谋划市域社会治理,确保中央顶层设计落实落地、基层实践创新务实开展。

        精心谋划部署,统筹推进。积极探索、精心谋划符合本地實际的社会治理发展之路,经历了单纯的综治基层基础工作—社会末梢治理—网格化社会治理—网格化精细化社会治理工作等四个阶段,完成了由低级向中高级社会治理方式的转变。当下深入推进的网格化精细化社会治理,将市域社会治理工作从扁平化提升至立体化再跃升至精细化,精准对接城乡融合发展,促进城乡要素更加顺畅流动和公共资源更加合理配置,助力乡村振兴,2019年7月全国乡村产业推进会在扬召开;统筹聚合市域内各类积极因素,充分发挥群众自治性组织作用,1388名个人调解工作室遍布全市每一个社区(村),保证大量矛盾纠纷第一时间排查、及时有效化解;整合党委政府相关部门社会治理工作的“人财物事”,减轻基层社区(村)工作负担,提升市域社会治理绩效。目前,全市平均每个社区(村)4个网格、共6232个网格遍布全市,10922名专兼职网格员积极投身到维护稳定、扫黑除恶、隐患排查、矛盾化解、民生服务等工作中去,努力做到“民有所呼、我必有应”。

        注重建章立制,夯实基础。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出台《健全落实社会治理综合治理领导责任制实施细则》,为深入推进全市平安与法治建设提供了制度保证,对促进各级领导班子、领导干部落实领导职责、增强担当意识,切实履行好维护社会大局稳定、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政治责任具有重大意义;出台《关于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积极构建以预测预警为目标的市域社会风险防范化解体系,着力提高驾驭社会治安局势能力;出台《创新网格化精细化社会治理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坚持好发展好新时代枫桥经验,加快推进网格化精细化治理工作的意见》,着力构建以网格化中心和网格为基本架构的市域指挥协调体系和以“五治融合”为核心的基层治理体系,为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奠定实践基础。

市域社会治理总结篇3

【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几点思考及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情况总结,2篇】

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几点思考及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情况总结

2 2 篇

篇一: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几点思考 一、市域社会治理与民生保障的一体两面

二、市域社会治理应着眼于解决人民最盼最急最忧最怨的突出问题

中国特色市域社会治理的目标在于增进人民福祉,让人民感受美好生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市域社会治理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和《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集中体现了新时代中国市域社会治理创新。推动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要始终围绕主要矛盾的新变化,着力在满足人民群众 最盼 治理事务上下功夫。市域居民的住房、就业、工资待遇、劳动权益保障、弱势群体的救济救助互助、老年人群心理关爱、鳏寡孤独等特殊人群志愿者服务等关乎人民群众的生存权、发展权等权益保障,是人民群众最渴望得到改善与保障的问题,也是市域社会治理的要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显著优势,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关键在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以人民为中心 思想统领各个领域,贯穿各个环节,涉及各个方面,也必然是社会治理领域的核心理念和价值根基。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必须贯彻 民生为本,不断增进民生福祉 理念,把群众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切实做到把群众的关切点作为工作的着力点,畅通实现群众利益渠道,从人民群众的心愿中寻求思路,使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

一、市域社会治理与民生保障的一体两面

市域社会治理是已有的国家治理在市域范围的自然延伸、具体实施与因地发展。市域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在市域范围内的具体实施和浓缩反映,是依托具体的城市区域而发生的治理活动的统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必须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深入开展脱贫攻坚,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从坚持和完善民生保障制度、夯实民生保障制度基础的维度,对民生制度体系建设作出新的安排,必将为民生建设提供更加科学有效的制度保障。民生保障与市域社会治理是统一的,它们互为前提和条件,是社会建设的一体两面。一方面,从根本上说,现阶段许多社会矛盾恰是民生保障不健全引起的,人民群众的就业养老医疗等基本民生问题得到切实解决,社会矛盾便自行化解或减少了。民生保障制度的完善必然为市域社会治理创造良好的群众基础和人文环境,提高市域社会治理的效能。而从另一方面来看,市域社会治理水平提高了,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必然大大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公平感,民生保障的制度优势必将得到有效释放。市域社会治理为了人民。新时代的市域社会治理必须始终坚守人民立场,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市域社会治理的根本目的,把体现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意愿、维护人民权益、增进人民福祉作为市域社会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市域社会治理的每个环节和各个方面都应回应人民最迫切的愿望、解决人民最急迫的问题、关心人民最切身的感受。在社会主要矛盾深刻变化的新时代,人民对市域社会治理有了新关切新要求新期待,现阶段市域社会治理体系和能力难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正是社会主要矛盾的映射。因而,提高市域社会治理水平的关键和秘诀就在于,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切的民生保障、公共安全、公平正义、安居乐业、和谐稳定、生态宜居等社会问题,这正是 市域社会治理为了人民 的应有之义。市域社会治理必须坚持人民需求居首、人民利益为先的决策意识,坚持以人为本、治理为民的工作导向,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人民美好生活三位一体实现。

二、市域社会治理应着眼于解决人民最盼最急最忧最怨的突出问题

市域社会治理应该是在党委的主导下,政府部门、专业机构、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城市市民等主体依照国家法律和相关规则共同参与城市公共事务治理的过程。

市域社会治理必须坚持问题导向, 坚持把人民群众的小事当作自己的大事,从人民群众关心的事情做起,从让人民群众满意的事情做起 ,把市域社会治理实践切实转化成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实践。当前,社会领域的突出问题有四个:其一,社会治安和公共安全问题;
其二,环境整治和生态文明问题;
其三,少数群众生活困难和生存危机问题;
其四,公共服务供给不足、质量不高、分享不均问题。《决定》提出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健全公共安全体制机制、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严明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度、创新公共服务提供方式、完善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等,正是抓住了市域社会治理的要害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离不开科学的制度创新,也离不开高效的治理能力,更离不开市域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合力。只有把制度、实践统一到 人 上来,才能真正发现问题、有力解决问题、避免更多问题,这正是 以人民为中心 的深意所在。

聚焦解决市域社会治理突出问题,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其一,补齐公共服务短板。始终聚焦人民群众的新需要,找准公共服务的短板,下大力气提供优质精准的公共服务。继续深化 放管服 改革,解决好群众办事的难点、堵点,让群众少跑腿成为常态。紧盯群众需求变化,继续加大民生供给,转变服务方式,及时提供更加优质化多样化人性化服务,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切的就业、医疗、教育、养老、食品安全等民生问题。其二,创新矛盾化解的样板。加强源头治理防范机制落实,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机制保障的制度通道,真正把各类矛盾化解在基层和萌芽状态。完善人民信访制度,推行领导干部,特别是市县领导干部下基层大接访制度。充分发挥仲裁、行政复议、诉讼等作用,探索建立 互联网+调解 一站式纠纷解决服务机制,以多元方式方法化解不同的矛盾纠纷,努力使市域成为化解矛盾纠纷的终点站。

着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市域社会治理格局。其一,推动治理平台多元。健全完善组织化动员和社会化动员相互补充、常态性动员和应急性动员相互结合的社会动员体系,激发社会力量参与市域社会治理的内生动力。探索建立促进市场主体履行社会责任的激励约束机制,积极引导帮扶、支持鼓励企事业单位利用技术、数据、人才等优势参与市域社会治理。注重强化 两代表一委员 作用,搭建社会各界广泛参与支持市域社会治理的平台。其二,推动治理力量多维。积极构建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群团组织为纽带、各类社会组织为依托的基层治理工作体系。在村(社区)探索建立公共服务圈、群众自治圈、社会共治圈 三圈 制度,最大限度地发挥基层群众的主体作用。进一步加大基层服务类、公益事业类、慈善互助类、专业调处类社会组织的扶持力度,打造社会组织公益服务品牌,更好发挥在市域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其三,推动治理资源多样。结合政府职能转变,以政府购买服务为重要杠杆,研究制定细化政府购买市域社会治理方面公共服务的具体名录,规范购买服务机制、流程和绩效评估办法,逐步推动基本公共服务主要由政府提供、非基本公共服务主要由市场提供,努力实现市域社会治理资源的整合利用和高效调配。这要求市域党政机关、公共服务部门、群团组织构建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的职能体系,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联系广泛、服务群众的群团工作体系,在党的统一领导下推动公权力系统、执法司法机构、群众性自治组织、社会组织、志愿者协调行动、增强合力,切实在满足人民群众 最盼 治理事务上下功夫,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

市域社会治理成果由人民共享。市域社会治理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市域社会治理的成果必然由人民共享、由人民检验。人民群众是一切市域社会治理活动的感受者和评判者,市域社会治理成效如何,最根本的取决于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公平感如何,取决于人民是否得到了真实惠、真利益、真满足。市域社会治理成果要最大可能实现全面覆盖,让最广大的群众受益、在最长的时期有效、往最精细的地方发力。《决定》指出:
推动市域社会治理和服务重心向基层下移,把更多资源下沉到基层,更好提供精准化、精细化服务 ,正是要实现社会成果由人民共享。同时,人民群众共享市域社会治理成果,不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以人民群众满意度为指标的评估、论证,及时听取人民群众意见,及时调整市域社会治理内容和方法,不断提高市域社会治理的质量和效果,让人民在市域社会治理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

篇二:

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情况总结 xx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平安中国建设重要指示精神, 认真落实中央、 省、 市委部署要求, 坚持一手抓经济发展、 一手抓社会稳定, 全力推进平安 xx 建设, 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 以平安稳定的社会环境, 为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 双胜利 、 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强保障。

现将进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

坚持以党的领导为核心,

统筹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 代化

将社会治理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 纳入年度工作重点;
抓好统筹结合, 注重将国家治理的大政方针、 制度安排、 决策部署和市域社会治理相结合, 注重将社会治理工作与平安创建、 文明创建、 精准扶贫、 放管服 改革、 民生工程建设等中心工作相结合。

对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各项工作进行系统部署, 推动社会治理的理念思路、 体制机制、 方式方法创新。

二、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大力推进社会治理社会化、

法 治化

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体系, 推动建立各类矛盾纠纷化解机制。

推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和重大不稳定问题清单制度,使大量社会稳定风险得到有效预防、 大量矛盾纠纷得到源头化解。

健全多元主体参与平台, 为群众提供 一站式 调处服务。

鼓励和引导社会组织在参与社会治理、 维护公共利益、救助困难群众、 化解矛盾纠纷中发挥重要作用。

营造健康向上的社会心理氛围, 从源头上预防和化解矛盾纠纷, 防范治安风险。

三、

坚持以大数据应用为抓手,

加快推进政法综治工作 智能化

推进社会治安基础大数据建设。

依托综治组织统筹协调的职能优势, 网格化平台等各类政法综治维稳专业数据资源,加快立体化信息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

推进公共安全视频监控数据联网应用, 利用监控探头, 基本实现对交通要道、重点地区、 复杂场所、 居民聚居区和重要基础设施的全覆盖,有效预防了 公共安全事件的发生。

四、

坚持重心下移和资源整合,

健全完善基层社会治理 体系

现推进综治中心国标化建设。

按照国家《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综治中心建设与管理规范》, 有效整合资源建立综治中心, 信访接待中心实行一体化运作, 建立网格化巡查、 报告、解决、 督查的闭环运行体系。

完善矛盾纠纷联调、 社会治安联防、 重点工作联动、 突出问题联治、 平安建设联创等工作机制, 让基层综治中心成为政府治理社会、 服务群众的 第一窗口 。

积极构建政治、 自治、 法治、 德治、 智治相结合的基层治理体系。

以自治为基础, 把基层事务的决策权交给群众。

以法治为保障, 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作用, 以德治为引领, 促进形成文明和谐的社会风尚。

以智治为支撑, 不断拓展网上公共服务领域和内容, 让群众随时随地都能享受到便捷高效的公共法律服务。

市域社会治理总结篇4

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的情况总结


XXX街道办事处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的情况总结

一、坚持以党的领导为核心,统筹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大力推进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

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体系,推动建立各类矛盾纠纷化解机制。推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和重大不稳定问题清单制度,使大量社会稳定风险得到有效预防、大量矛盾纠纷得到源头化解。健全多元主体参与平台,为群众提供“一站式”调处服务。鼓励和引导社会组织在参与社会治理、维护公共利益、救助困难群众、化解矛盾纠纷中发挥重要作用。营造健康向上的社会心理氛围,从源头上预防和化解矛盾纠纷,防范治安风险。

三、坚持以大数据应用为抓手,加快推进政法综治工作智能化。

四、坚持重心下移和资源整合,健全完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

现推进综治中心国标化建设。按照国家《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综治中心建设与管理规范》,有效整合资源建立综治中心,信访接待中心实行一体化运作,建立网格化巡查、报告、解决、督查的闭环运行体系。完善矛盾纠纷联调、社会治安联防、重点工作联动、突出问题联治、平安建设联创等工作机制,让基层综治中心成为政府治理社会、服务群众的“第一窗口”。积极构建政治、自治、法治、德治、智治相结合的基层治理体系。以自治为基础,把基层事务的决策权交给群众。以法治为保障,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作用,以德治为引领,促进形成文明和谐的社会风尚。以智治为支撑,不断拓展网上公共服务领域和内容,让群众随时随地都能享受到便捷高效的公共法律服务。

市域社会治理总结篇5

市域社会治理座谈发言

  城市是兼具多维度、多要素的地理空间,其中既有高密度聚集的地理单元,也有发达的经济体系和多样化的社区形态。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为我们探索具有中国特色、市域特点、时代特征的社会治理新模式指明了方向。

  市域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在市域层面的体现和落实,需要调动各个城市探索发展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不同地方的独特优势。多年来,我国在市域治理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比如平安城市建设、文明城市创建、卫生城市建设、智慧城市和小区治理、城市综合管理等,促进了各地城市面貌和治理水平的提升。但我国市域社会治理的探索仍处于起步阶段,不少问题亟待解决。比如,对市域整体性的认知和对城市特性的总体把握有待加强;
一些探索仍局限在有限领域内,缺乏全域性规划;
治理中的权责相对分散,缺乏整合、统筹,条块关系有待进一步理顺;
组织和个人参与社会治理的渠道有待进一步完善,等等。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需要正视问题、解决问题,不断突破制约市域社会治理的障碍和瓶颈。

  无论是保障社会稳定、生态安全、安全生产,还是推进社会治安、城市文明、城市治理,都需要充分发挥党委、政府的统筹谋划作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只有根据市域特点加强统筹谋划、科学布局,立足本地特色、充分调动各方资源,才能提升市域社会治理的整体性、系统性。治理所涉及的各个部门,也需按照“构建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的要求推进各项工作。

  近年来,不同城市的实践探索,为我们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积累了宝贵经验。比如,北京市推出“街乡吹哨、部门报到”改革,实施《北京市街道办事处条例》,赋予街道办指挥调度区政府工作部门开展联合执法等七项职权;
武汉市全面重构超大城市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完善党组织领导下的基层自治、法治、德治以及信息化服务体系;
成都市大胆改革创新,在市县两级党委序列设立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委员会,统筹城乡基层治理,并推动城市治理重心下移。这些有益探索从实践层面进一步深化了我们对于市域社会治理的理解和认知。

市域社会治理总结篇6


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调研思考建议
*月*日开始,我结合本职工作实际,通过查阅档案资料、实地走访调研,对市域社会治理中的一些堵点、痛点进行了剖析,特别是在组织、理念、体系、服务四大要素上进行了研究和探索,现将有关工作收获汇报如下。
一、从“四大困境”破题,找准市域社会治理短板
(一)理念困境。在社会治理的实际过程中,很多地方没有真正理解治理的内涵,导致基层社会治理的虚化。
思维“人治化”。一方面,不少公职人员法律意识薄弱,去年山西洪洞县一村民家土灶被村委会用水泥封平的新闻曾引发舆论热议,村委会的乱作为,折射出社会治理中的“人治”惯性。另一方面,群众法治观念落后,部分群众习惯于“托人情”“找关系”,*镇信访科在接访过程中,也存在少数群众来访前习惯于先买一包“办事专用烟”,而非寻求法律帮助的情况,更有极少数群众“信访不信法”,反映出群众法治观念淡薄的问题。
自治“空壳化”。当前不少群众自治组织徒有虚名,这种现象在城镇老旧小区较为突出,如*某小区居民构成复杂,缺乏公共意识,对自治组织漠不关心,难以实施自主治理。除此之外,不少基层单位“越俎代庖”,过多地插手自治组织事务,大部分镇(街道)对下属的村(社区)有严苛的考核管理,忽略了自治组织的自主权。



(二)组织困境。调研中,我发现基层组织力不强的问题较为突出,不少基层组织架构还未能适应新时代的新要求,难以最大限度满足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如2020年7月,*化纤将员工住宅小区的物业管理权限移交到社区,但是失去了原“国企包办”模式的硬性约束后,许多党员和居民开始与基层党组织、社区“脱钩”,社会治理对象由高组织化转向低组织化,导致组织无序。
(三)体系困境。党的*届*中全会公报提及的社会治理体系建设目标中,zf负责、公众参与、科技支撑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也显得尤为突出。一是权力边界模糊。推进社会治理是公民权利意识不断觉醒的必然要求,其有效实施又依赖于公共权力的扩大,二者间天然存在矛盾。*镇就有群众要求公开本组村民的特殊人群信息,当事人则认为此事属于个人隐私,不愿提供,由此引发矛盾。
二是科技支撑无序。当前各地社会治理网格平台app参差不齐,比如临近扬州的*市部分区用的平台不同,扬州市虽然统一运用省级平台,但是平台操作复杂,功能并不完善,未能有效发挥作用。
三是参与主体单一。当前社会治理工作提倡zf积极作为,很多人却将此理解为“大包大揽”,比如当前一些乡镇敬老院参与主体较为单一,大多由zf开办,收费价格未能市场化,在服务质量和水平上不够高,导致老年人不愿意入住,影响了治理效能。
(四)服务困境



当前社会治理工作中,重点以网格化为主要支撑,网格员为直接责任人。然而基层事务繁多,工作人手不足,由此产生了一系列服务上的问题。
网格设置较粗放。按照省政法w规定,城市社区网格按照300-500户或1000人左右为基本单元,农村按照200-300户为基本单元。然而实际工作中因为种种原因,超过2000人的农村网格不在少数。
服务效能跟不上。由于网格员时间、精力有限,致使服务打了折扣,无法有效满足人民群众,特别是弱势及重点群体的诉求,*市六合区曾有一独居老人死亡两个多月后才被发现,这就是网格走访不到位、不常态所导致的。
巡办分离不到位。目前,*市网格员基本都由村干部兼任,在这种模式下不仅网格与村干部工作时间互相挤兑,更导致网格员同时负责事件的巡查发现和最终办结,促使村干部发现问题的积极性降低,影响了矛盾纠纷化解的质量。
二、从“四大要素”着手,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
(一)以组织现代化为根本保证,优化组织架构、工作流程
1.筑强组织“引擎”。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必须落实基层党组织直接责任,充分发挥其各项功能。一是强骨干,突出抓好支部书记队伍建设,选拔下派年轻有为的基层干部担任基层党组织书记,加强思想理论教育、社会治理培训,合理设定基层党组织书记任职最低年限,逐步提升相关待遇,营造在基层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二是当表率,以党员为核心,积极开展“星级党员示范户”评比,以


推荐访问:治理 社会 市域社会治理总结 市域社会治理总结 市域社会治理总结标语

版权所有:阿达秘书网 2016-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阿达秘书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阿达秘书网 © All Rights Reserved.。沪ICP备16028498号-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