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阿达秘书网>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执政党建设若干政府思考【精选推荐】

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执政党建设若干政府思考【精选推荐】

时间:2022-10-29 10:15:11 公文范文 浏览量: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执政党建设若干政府思考【精选推荐】,供大家参考。

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执政党建设若干政府思考【精选推荐】

 

 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执政党建设的若干政府思考

  毕德

 摘要。世情、国情、党情的进展变化要求我们党务必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加强自身建设。新世纪新阶段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就要研究新形势下思想建设遇到的突出矛盾与问题,把重点锁定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以改革创新精神进一步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就要深入分析执政党党群关系矛盾产生的原因,透视党的作风建设的现状;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制度建设务必以健全民主集中制为重点,抓住健全民主集中制的重点与难点问题,切实排除各类干扰,扎实推进党内民主制度建设。

 关键词:改革创新;思想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544(2010)11-0019-04

 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执政党建设,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性质决定的,更是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根本性变化所要求的。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我们党已经成立八十六年,在全国执政五十八年,拥有七千多万党员,党的自身建设的任务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党领导的改革开放既给党注入了巨大活力,也使党面临许多前所未有的新课题新考验。”世情、国情、党情的进展变化要求我们党务必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加强自身

 建设,那么如何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呢。本文围绕改革创新精神侧重从思想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等三个方面谈一些认识与思考。

 一、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思想建设

 党的思想建设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建设,随着实践的进展、环境的变化,要不断推进党的思想建设。在新世纪新阶段,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务必习惯世情、国情、党情的新变化,把思想建设的重点锁定在坚定理想信念上。

 当今中国正处在一个社会转型期,这个社会转型期带来的许多新变化新矛盾会使一些党员干部迷失自我、迷失方向。在社会转型期中,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臣民社会向公民社会的转型,出现了传统与现代的矛盾、东方与西方的矛盾、经济与文化的矛盾、一元与多元的矛盾,再加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一方面带来了新的文化与文明,另一方面也带来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在一些地方的泛滥。总之,社会转型期是一个矛盾多发期、易发期、高发期,是—个各类思潮相互激荡的冲突期。在这个时期,正确与谬误、文明与愚昧、进步与落后、真善美与假恶丑同时并存。在这个特殊的社会转型期,全社会需要普遍认同的思想理论与价值观念来(范文先生网)统一人们的思想意识,整合人们的价值取向,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达成共识从而形成

 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在这个特殊的社会转型期,全党急需在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朝什么样的目标前进上达成一致,上下同心。列宁曾经指出:“没有思想上的统一,组织上的统一是没有意义的;这种组织上的统一我们从来没有寻求过,而且也不可能去寻求。……我们不应该不记得,没有共同的思想基础,根本谈不上统一的问题。”理想信念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前进的方向、旗帜。失去了方向与旗帜,党的凝聚力、战斗力、制造力等一切都无从谈起。

 社会转型期的新变化在呼唤理想信念教育的加强,党的新变化更在直接要求全党要进一步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中国共产党通过八十多年的进展,历史方位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党的队伍与思想状态更发生了新的变化。在这些变化中,一些党员干部出现理想信念危机,务必引起高度关注。假如把今天的党员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党员对比,从一方面看,文化素养、知识水平、创新观念等都有大幅度提高。从另一方面看,我们会发现存在三个区别:一是两个时代党员的经历不一致。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党员,都有在解放前、在旧社会生活的经历。新旧社会、解放前后的鲜明对比,使他们对中国共产党的伟大、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不仅有理性认识,更有感性认识,使他们自发地产生对党、对社会主义的由衷热爱,广大党员坚定的理想信念成为新中国战胜一切困难的精神支撑与不竭动力。在今天的党员队伍中,越来

 越多的党员不再有新旧社会的经历与对比,对党与社会主义的认识,没有老党员那样深刻。二是两个时代党员的感受不一致。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社会主义事业在世界范围内蓬勃进展、蒸蒸日上,资本主义世界则日薄西山、气息奄奄。这样的世界形势为坚定理想信念提供了良好氛围。今天的党员在经历了苏东剧变之后,看到的是三分之二的社会主义国家不复存在,相反资本主义世界则进入相对稳固进展的新时期。这一切不能不对今天党员的理想信念产生影响。三是两个时代党员的眼界不一致。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封闭半封闭的计划经济,使中国处于相对封闭之中,广大党员对世界的直接熟悉十分有限。今天的党员则视野开阔,思维活跃。对外开放代替了相对封闭,西方的各类政治思潮、文化思潮也必定冲击与影响一些党员的思想。从以上三个区别中,完全能够想象新世纪新阶段党员理想信念教育的艰巨性、重要性与紧迫性,务必毫不犹豫地把思想建设的重点锁定在理想信念上。

 理想信念本身的重要作用与特殊地位也在要求加强思想建设务必重点突出理想信念问题。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中国共产党人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与主题。这个灵魂与主题在共产党人的精神世界中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与作用。理想信念具有凝聚功能,在共同的价值认同中使党成为一个紧密团结、有序运转的统一体。理想信念具有激励功能,能够激励每—个党员在任何情况下,不为各类风险所惧,愈挫愈奋,

 勇往直前。理想信念具有导向功能,在日趋猛烈的文化冲突与价值碰撞中,使每一个党员明确方向,不被各类干扰所惑。因此,以理想信念为重点加强党的思想建设,既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优良传统决定的,又是新世纪新阶段各类新情况新变化要求的,更是理想信念在共产党人精神世界中的特殊地位所决定的。

 一、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作风建设

 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是一个常讲常新的话题。回顾我们党八十多年的奋斗历程,一条重要的经验就是始终抓住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这个关键推进党的作风建设。在长期执政与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保持党与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问题更加重要与紧迫,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各项任务也更加艰巨,务必深入分析

 执政党党群关系产生矛盾的深层原因,认真研究党的作风建设的现状,以改革创新精神进一步加强党的作风建设。

 (一)执政党党群关系矛盾的原因分析

 马克思主义政党最大的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最大的危险是脱离群众。列宁曾经指出,执政党最严重最可怕的危险之一就是脱离群众。邓小平同志也曾指出,执政党的地位很容易使我们的同志沾染上官僚主义的习气。脱离实际与脱离群众的危险,关于党的组织与党员来说,不是比过去减少而是比过去增加了。而脱离实际与脱离群众的结果,必定进展主观主义,即教条主义与经验主义的错误,这种错误在我们党内也不是比前几年减少而是比

 前几年增加了。那么,为什么执政时间越长越容易脱离群众呢。应该说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从主观来讲,一部分党员干部发生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等问题是诱发党群关系矛盾的重要原因。另一方面从客观来讲,位置与环境变化也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具体来说,能够从四个方面分析:一是党与人民群众各自的位置变化会诱发脱离群众。我们党在执政之前,处于被“围剿”的地位,党与人民群众处在同一个位置与角色上,共同的敌人是三座大山,共同的目标是推翻反动统治,共同的命运使党与人民群众患难与共、血肉相联。我们党在执政以后,许多党员干部手中开始掌握大大小小的权力,担负着管理国家与社会的职能。在这种情况下,权力这把双刃剑既为我们党提供了更好地为人民服务的平台与机会,又有可能割裂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在一些群众的眼中,党的干部可能成为凌驾于群众之上的“官员”。在一些党的干部的心中,也自觉不自觉地把自己看成为凌驾于群众之上的特殊人物。权力的介入引发了党与人民群众各自位置的变化.增加了党脱离群众的危险性。二是物质待遇与生活条件的提高会诱发一些党员干部贪图享乐、不思进取,从而脱离群众。中国共产党的党章明确规定,党与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党员个人的利益服从党与人民的利益,要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但是在现实生活中,随着执政地位的不断巩固,随着执政时间的不断增长,特别是生活条件、工作条件的不断改善,有些党员干部开始

 更多地追逐个人的利益,最终堕落为纸醉金迷、以权谋私的腐败分子。三是政党环境的变化会诱发脱离群众。执政之前、执政之初与长期执政,三个历史时期会造成三个不一致的政党环境。执政之前,我们党处于残酷的战争环境中,面对强大的外在压力,党丝毫不敢离开群众的支持。假如脱离了群众,不仅党的事业不能进展,更重要的是自身的生存就是问题。执政之初,尽管党同人民群众的各自位置、角色发生了变化,党开始执掌政权,但是在这个时期,绝大部分党员干部在亲身经历中都深知政权来之不易,深知人民群众在我们党夺取政权、执掌政权中的重大意义。因此,执政之初,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也会得以保持。进入长期执政以后,新入党的同志不再拥有执政之前、执政之初等特殊时期的重要经历,在新的政党环境中,入党、当干部不仅不可能有什么风险,而且还能享受到各类待遇,带来很多实惠。特别是当我们党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制约不够的时候,更容易使一些人不能正确对待手中的权力,不能深刻认识长期执政中政党环境变迁带来的危机,最终不记得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严重损害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四是社会结构的变化给我们党密切联系群众提出了新的问题,假如处理不好,也容易造成脱离群众。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之前,我国的社会结构比较单一,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解放军战士与干部把所有的阶级、阶层能够囊括了。随着市场经济的进展,新的社会阶层在不断出现,

 我国社会的结构也从单一走向多元。新社会阶层中的广大群众,通过诚实劳动与合法经营先富起来,他们为社会生产力的进展做出了奉献,与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与解放军指战员团结在一起,共同构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体,他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因此,我们党在考虑并满足最大多数人利益的时候,应该认真考虑与兼顾不一致阶层、不一致群众的利益诉求。在增强与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过程中,要处理好对新的社会阶层的沟通与联系。在巩固我们党传统的阶级基础的同时,也要注意社会结构的新变化,不断扩大党的群众基础,更加广泛地联系社会各个阶层,提高党在全社会的影响力、整合力。总之,执政时间越长,随着各类情况的变化越容易脱离群众,越容易诱发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等不良作风。因此,务必坚持不懈地推进党的作风建设,从而保持与巩固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二)党的作风建设的现状透视

 从总体上看,党的作风建设的主流是好的。但是在现实中我们不难发现,作风建设问题在一些地方仍然久治不愈,成为顽症。归纳起来,在党的作风建设中有三种现象值得注意:一是有的地方至今缺少认真抓作风建设的氛围。上边三令五申,下边冷冷清清,上边热、中间温、下边凉。二是有的地方用形式主义的做法对待作风建设。满足于用文件落实文件、用会议贯彻会议、用讲话应付讲话。三是有昀地方用官僚主义的做法对待作风建设。许

 多制度名存实亡,对存在问题不追究、只是问。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原因应该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些地方的党组织与干部对待作风建设存在的问题不敢抓、不想抓、不能抓、没有信心抓等心态是重要的方面。有的同志对待作风建设存在好人主义倾向,碰到问题不敢大胆抓:有的同志片面懂得经济建设为中心,认为经济上去了,一切问题自然解决了,思想深处抓作风建设动力不足:有的同志受各类客观条件的限制,主观上想抓作风问题而实际上又不能去抓;还有的同志对作风建设失去信心,认为作风建设问题难以完全解决,因而也失去了认真抓作风的信心与勇气。上述不正确的心态是引发作风建设各类问题的重要根源,也是造成一些地方作风建设久治不愈的主观因素。针对上述种种现实问题,要多管齐下,在多个方面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加强党的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与生活作风建设。

 三、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制度建设

 党的制度建设是执政党建设的根本大计。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我们过去发生的各类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这些方面的制度好能够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能够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走向反面。”由此可见,党的制度具有权威性、强制性、稳固性、长期性与连续性,制度建设关于党的其他一切

 建设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而党的制度又是一个复杂的网络系统,从层次上看,有根本制度与具体制度之分;从主体上看,有实体性制度与程序性制度之别:从内容上看,又能够划分为学习制度、组织制度、领导制度、工作制度、监督制度等

 等。在这个复杂的制度网络系统,民主集中制是党的根本组织制度与领导制度,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制度建设务必以健全民主集中制为重点。

 (一)影响民主集中制贯彻落实的因素分析

 自 1905 年列宁首次提出民主集中...

推荐访问:执政党 创新精神 若干 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执政党建设的若干政府思考 以改革创新精神谋划执政党的自身建设

版权所有:阿达秘书网 2016-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阿达秘书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阿达秘书网 © All Rights Reserved.。沪ICP备16028498号-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