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阿达秘书网>专题范文 > 主题教育 > 2023年(12篇)关于教育调研报告汇编(完整)

2023年(12篇)关于教育调研报告汇编(完整)

时间:2024-01-05 08:00:11 主题教育 浏览量: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12篇)关于教育调研报告汇编(完整),供大家参考。

2023年(12篇)关于教育调研报告汇编(完整)

XX区关于义务教育“双减”政策落实情况的调查报告XX区学前教育布局现状调研报告XX区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办学情况调研报告XX市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情况调研报告关于XX市“双减”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关于XX市基础教育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关于XX市义务教育“双减”工作落实情况的调研报告关于XX县“园区+走教”办学模式建设运行情况的调研报告关于办人民满意教育,建设教育强县的调研报告关于全市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关于全县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创建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关于深入推进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的调研报告

XX区关于义务教育“双减”政策落实情况的调查报告

主任、副主任,各位委员:

根据年度工作安排,为有效助推“双减”政策落实,区人大常委会贾焕翔主任、全一凡副主任分别率队调研中小学校,通过听取汇报、座谈交流等方式,了解“双减”政策落实情况。调查组认为,区政府及教育部门以坚决态度、务实措施扎实推进“双减”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在省、市发挥示范性作用,得到社会和上级的肯定。但也发现一些问题,如课后托管服务质量参差不齐、培训方式隐形变异、升学压力下作业减负难等。为此,建议如下:

一、强化学校主阵地作用,守住减负“支撑点”。坚持系统观理念,盘活XX各类优质教育资源,推进探究型、合作式、项目化教学设计改革,提供学习资源、工具和平台,促进新技术环境下的课堂学习方式变革,推进线上线下混合学习、“互联网+”同步教学,构建技术融合的“未来课堂”,形成具有XX特色的课程典范。以点带面,做好“双减”十大项目“揭榜挂帅”擂台竞优典型案例推广,形成全区学校争先创优的浓厚氛围,继续为全市“双减”工作做好示范引领。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坚持应教尽教,全面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强化作业统筹管理,让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引导学生从校外回归到校内。合理安排教师师德和专业技能培训时间,统筹安排作息时间,推行“弹性上下班”制等,关爱教师发展、健康和生活,激发教师活力。从学校层面抓好效果夯实,健全研究、实施、评价、反馈闭环管理机制,进一步挖掘学校的潜力、激发学校的内生力。

二、规范校外培训机构管理,管住减负“关键点”。坚持系统治理、综合治理、依法治理,严格落实校外培训机构治理相关政策,强化培训内容监管,规范培训服务行为。根据中央、国办有关规定和省教育厅等九部门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做好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课后服务工作的实施意见》等规定,积极探索符合XX实际的非学科类教育培训机构“白名单”,研究制订非学科类教育培训机构参与课后服务的准入条件、遴选程序、监管措施和退出机制等。规范学校引进非学科类教育培训机构参与校园“第二课堂”,加大对从业人员资质、环境安全、培训质量等评估监测,达到“双赢”成效。严厉查处隐形变异培训行为,切实减轻学生、家长过重的校外培训负担,维护学生身心健康和合法权益。

三、深化教育考核评价机制,抓住减负“突破点”。推进课堂教学常规管理改革,建设指向教、学、评一致的评价体系,通过数字化赋能,推动教学管理向指导性、实证型管理转型。总结推广适合我区的研究成果,结合实际形成XX特色主题教育课、学科融合示范课,构建价值观教育中小学一体化课程与教学体系。进一步完善教师教育教学评价制度,把教师参加课后托管服务的表现和质量与职称评聘、评先评优、考核奖励相挂钩,加大对课后服务教师和人员的激励,逐步推动。完善学生评价机制,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性和多样性,促进学校特色发展和学生个性发展。

四、营造良好教育生态,扭住减负“平衡点”。加强部门统筹,把学校、社会、家庭等各方力量整合起来,形成工作合力。广泛宣传科学、理性的人才观和教育观,禁止炒作考试成绩排名和升学率,合理看待学业竞争、“普职分流”,破除“抢跑文化”等功利现象,引导家长克服不理性、焦虑情绪,减少非理性教育需求,为“双减”创造良好的社会风气和舆论氛围。通过多种形式宣传落实《家庭教育促进法》《职业教育法》,传播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和方法,树立科学家庭教育观念,引导父母更加科学合理地开展家庭教育。结合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健全家、校、社“三位一体”网络体系,通过项目研究、机制创新、数字赋能等载体,构建家校共育新路径,真正实现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互配合。

XX区学前教育布局现状调研报告

随着XX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在区委、区政府正确领导下,我们不断优化布局,根据实际需要布点学校,加快实施幼儿园建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入园需求。根据对区统计局、卫健委、公安局、中心镇办公室及部分乡镇(园区)、学校等单位,分别采取访谈、座谈、查阅相关资料等方式,对所取得的数据进行分析、汇总。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目前,我市共有各类幼儿园69所,其中,直属幼儿园21所,区镇幼儿园48所。共有班级676个,在校生21006人,教职工1530人。

二、人口出生率

出生人口连年下降:20XX年出生人口7194人,20XX年出生人口6682人,20XX年出生人口5424人,20XX年出生人口5628人,20XX年出生人口3971人。

三、规划建议

(一)规划思路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统筹规划,合理布局,适度超前,分步实施,按“幼儿园就近入学”的思路优化教育资源,使幼儿园布局更加有利于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提升办学效益和质量,促进全市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规划原则

1.科学规划、适度超前的原则。根据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人口变动趋势、交通区位改善、行政区划调整等,坚持高起点、高标准制定规划,力求布局调整的可操作性及效益的最大化。

2.合理布局、突出重点的原则。幼儿园布局与城建规划、教育改革、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结合起来,统筹学前教育的协调发展,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满足适龄儿童基本入学入园要求。

3.均衡发展、逐步推进的原则。幼儿园规划适当扩大办学规模(9-12班为宜),提高办学效益,改善办学条件,公民办教育协调发展。实施时按轻重缓急,量力而行,分步实施。

(三)规划建议

幼儿园规划建议:根据《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苏政办发(20XX)136号文件精神,“把学前教育纳入城镇和新农村建设规划,根据人口规模和城乡差异合理规划幼儿园布局,原则上每1万人左右建一所幼儿园,适龄儿童逐步实现就近入园。”“十三五”以来,我区坚持把幼儿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打好幼儿园普及普惠这张牌,新建公办幼儿园8所,到2022年,市区适龄新入园儿童在2400人左右,按照江苏省优质幼儿园标准每班25人,折算小班班级需96个左右,现有小班班级约76个,2022年市区内在原有基础上再新建三所公办幼儿园(龙信第二幼儿园5轨、上悦城幼儿园3轨、天玺幼儿园4轨),将逐步满足全市适龄入园儿童入学需要。按照“新建一批、改扩建一批”的总体思路,扎实推进学校规划和建设工作,“十四五”期间加快规划建设好聚贤幼儿园、富江幼儿园等五所幼儿园,着力解决中心城区幼儿入园资源不足问题。

XX区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办学情况调研报告

一、学校基本情况

XX区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是XX唯一的一所中等职业学校,也是XX省规范化中等职业学校。学校创办于19XX年,是集学历教育和社会培训于一体的综合类职业学校。多年来,学校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特色立品牌,以创新求发展”的办学理念,立足海岛实际,紧密对接地方经济建设,紧紧围绕XX旅游、养殖等支柱产业,打造贴近地方产业、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目前开设高星级饭店运营与管理、旅游服务与管理、中餐烹饪、计算机应用、会计实务等专业,学校现有在籍学生37人。学校充分发挥职业教育职能作用,提升服务社会能力,积极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每年平均培训2000余人次,为社会培养输送了大批专业人才。 

二、工作情况

1.专业建设

学校专业建设本着“建成一个专业,带动一个行业,打造一个品牌”的指导思想,根据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战略和XX发展规划进行专业调整设置,围绕XX旅游业、养殖业等支柱产业,打造贴近地方产业需求的专业,近年来,学校先后开设过农村经济管理、海水生态养殖、农村能源开发与利用3个涉农专业,其中海水生态养殖和农村能源开发与利用是技工学籍。学校目前开设高星级饭店运营与管理、旅游服务与管理、中餐烹饪、计算机应用、会计实务5个专业。

2.教学设施设备

学校硬件设施先进,教学楼、塑胶体育场、学生公寓、餐厅等教学、生活设施齐全,可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和生活条件。学校占地面积5万平方米,建有和各专业相适应的教学实训设施,可满足学生的实训需求,拥有网络搭建实训室、微机室,多媒体电教室、财会模拟室、导游模拟室、餐饮技能室、烹饪技能室、客房模拟室、海化实训室等,各专业实训设备一应俱全,每间教室均配备“班班通”多媒体教学设备,数字化校园建设初见成效,为培养专业技能型人才提供了有力的基础保障。

3.师资力量

学校现有教职工41人,专任教师38人,其中专业课教师23人,“双师型”教师19人,“双师型”教师比例为82.6%。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14人,中级职称15人,初级职称9人。教职工平均年龄48周岁,师资队伍老龄化严重,教师学历主要为本科层次,缺少研究生以上高学历层次教师,师资力量薄弱。

4.教学管理

一是积极推进教学改革,深化教师、教材、教法改革,注重课程标准和课程体系建设,推行“理实一体化”和“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等实践教学模式。二是积极推进思政课程体系建设,开设思政课程,同时深入挖掘各门课程的思政元素,发挥课程的育人功能,构建“知识育人与环境育人、技能训练与习惯养成、有形教育与无形教育”三结合的思政课程体系。三是扎实开展教科研活动,组织教师积极参加全国、省、市、区、校等各级培训,校内定期开展听评优质课、教学能力比赛、课题研究评选等活动,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

5.德育教育

一是加强队伍建设。实行全员参与的德育管理机制,建立以学生处为主导、学生会为骨干、班级为基础的自治自理管理体制,全员、全程、全方位做好学生教育管理。二是注重养成教育,以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为主线,坚持每日常规巡查、早宣誓、午一歌及两操训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并转化为学生的自觉意识。三是组织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以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主义等教育为主线,创新开展主题教育活动,融入学生教育管理全过程。

6.社会培训工作

学校还发挥培训职能,服务海岛建设,围绕XX适应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和XX旅游规划构想,解放思想、科学创新,积极开展适合XX发展的旅游素质提升等各类培训,先后进行了面点师、烹调师、旅游从业人员、渔家乐从业人员、下岗职工、会计、新成长劳动力、退伍军人、商品营业员、驾驶员等行业人员专业培训,平均每年为海岛培养可持续的发展人才约2000人次。学校先后被确定为“烟台市安全学校”“烟台市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农民工和下岗职工培训基地”“工友培训基地”“全省双拥工作社会化示范单位”“烟台市工会女职工培训示范学校”“XX省乡村旅游培训基地”“全国职工教育培训示范点” “全国渔业潜水培训基地”,促进XX经济的跳跃性发展。

三、存在问题

1.生源问题。生源就是学校的生命线,近年来受XX初中毕业生数量大幅减少和禁止跨县市区招生等因素影响,学校陷入招生困境,学生数量急剧减少。

2.师资队伍问题。学校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存在队伍老龄化严重问题,高水平的专业教师少,缺少能工巧匠。

3.专业建设问题。学校因学生数量少等原因没有申请优质特色专业的资格,现有专业特色不突出,缺乏竞争优势。

4.高考本科升学率低。学校受生源质量影响,近三年春季高考升学率低,仅有1名学生考入本科院校。

四、发展方向

1.加强专业建设,突出海岛办学特色,坚持“瞄准产业设专业、瞄准岗位开课程,瞄准市场育人才”的办学思路,通过深入开展社会调研,在保留传统骨干专业的基础上,拟调整部分应用性及人才需求不强的老专业,开发新的地方特色专业,从而改变以往小而全的专业布局,使学校向精品和特色专业方向发展, 

2.抓好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途径,提升教师专业素质,通过压重担、强实践、培双师、重规范多途径分层培养,打造层次分明、结构合理、高素质梯队式教师队伍。坚持“内培外引,强本拓能”,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促进 “文化教师专业化、专业教师技能化”,努力建设一体化师资队伍。

3.通过与鉴定机构和职业介绍机构的联合,建成兼有职业需求预测、职业技能培训、职业技能鉴定、职业指导和职业介绍功能的综合性培训基地。协助行业、企业、社会开展就业、劳动预备制、技能等级等培训,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多形式、多层次、多功能办学,形成学历教育与短期培训相结合,职前培训与职后培训相衔接的多元化办学机制。

4.转变观念,适应海岛地方经济发展需求,大力推行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以产业结构为导向,优化学校教育资源配置,在做强、做精的基础上力争再做大,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大胆创新,积极推行行为导向教学法,以实用、够用为原则,强化技能教学,加强校企合作,通过校企联合办学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实现三个结合:即培养目标与用人标准相结合;
专业设置与企业需求相结合;
技能熟练与岗位要求相结合,使毕业生质量得到社会的认可,从而提高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从根本上摆脱招生难的问题。

XX市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根据排定时间表,XX市计划在2023年申评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市。要实现这个目标,应先于2022年通过省级评估。为此,于20XX年11月,金华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组织专家,通过听取汇报、查阅资料、实地走访等方式,对XX市的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创建工作开展调研,形成以下报告。

一、发展状况

XX市地处浙江省中部和金华西南,19XX年10月撤县设市。20XX年,户籍人口61.5万人,地区生产总值639.78亿元,财政总收入94.07亿元,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1281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820元。2015年6月通过“全国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县”评估认定,2018年1月创建成为浙江省示范性学习型城市,2019年4月通过浙江省教育基本现代化市评估。

根据20XX/20XX学年初教育事业统计资料,义务教育学校79所,其中小学53所,初级中学13所,九年一贯制11所,十二年一贯制1所,完全中学1所;
在校学生数82473人,其中小学57180人,初中25293人;
专任教师5430人,其中小学3463人,初中1967人。特殊教育学校1所。

(一)资源配置。根据《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办法》,XX市共有小学65所,64所学校综合评估达标,达标率98.46%;
初中26所,25所学校综合评估达标,达标率96.15%。其中XX市古丽高级中学的生均体育运动场馆面积小学、初中均未达到标准的85%,不符合国家标准。七项指标的校际差异系数均达到国家标准,其中小学综合差异系数为0.228,初中为0.22。

(二)政府保障程度。涉及十五项指标,不达标四项。音美教室配备不达标,其中音乐教室达标学校占比仅为17.7%,美术教室为26.6%;
6所学校超规模办学;
专任教师持有教师资格证上岗率未达到100%;
符合条件的随迁子女在公办学校和政府购买服务的民办学校就读比例83.8%,低于指标要求。

(三)教育质量。涉及九项指标,不达标两项。不低于年度公用经费预算总额的5%列支教师培训经费的学校,比例为82.28%,仍有14所学校未达标。在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中,相关科目学生学业水平达到Ⅲ级以上,校际差异率高于0.15。

(四)社会认可度。根据浙江省教育现代化研究与评价中心组织的浙江省教育工作公众满意度调查结果,20XX年XX满意度总平均分81.4%。

二、存在问题

近年来,XX市委、市政府积极作为,持续加大教育投入,深化教育改革创新,聚焦城乡同步发展,不断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对照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的指标要求,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一)教育资源相对不足。外来学龄人口的涌入和城市集聚效应,教育资源供需矛盾突出。城区学校超规模办学现象严重,2000人以上学校总量列金华前列,甚至存在3000人以上超大规模学校。民办学校学生数占比过高。部分民办学校办学条件差,教师、校舍等方面配置存在不达标情形。音乐、美术专用教室配备不达标现象较为突出。

(二)校际差距依然较大。XX在集团化办学、教师交流等方面做了积极探索,提升了农村学校办学水平,但城乡差距仍较大,尤其是中高级职称教师、紧缺型学科教师等优质教育资源的配备不均衡,直接导致教育教学质量存在明显差距。在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中,相关科目学生学业水平校际差异率大于0.15。

(三)内涵发展有待深化。学校的自主发展能力、办学个性和活力有待进一步加强;
学校文化的感召力、影响力需进一步强化。

三、工作建议

建议XX市以创建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市为契机,在以下几方面精准发力,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一)聚合力,抓创建。切实提高政治站位,将推进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纳入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加强统筹,明确各职能部门、乡镇(街道)的教育职责,有效整合财政、编办、发改、人社、自然资源、教育等部门力量,通力协作,全面推动XX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制订工作时间表、路线图和攻坚任务清单,挂图作战,力争按计划完成创建工作。

(二)抓整改,促发展。坚持问题导向,紧扣创建指标要求,找准教育工作的瓶颈和症结,抓住重点和难点,各个击破,推动XX教育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加大投入,加快学校建设步伐,改造学校教育设施,加快城区学校增量扩容,全面破解“城区挤”、民办教育体量大的问题;
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加快教育教学改革,提升教育发展水平;
进一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学校内涵发展。

(三)强宣传,提形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既需要资源配置、政策支持、教育质量来保障,又需要社会认可度来印证。要进一步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坚持正面引导,加大宣传力度,加强家校沟通工作,切实增强人民群众对教育改革发展成果的认识与了解,提高认可度,争取对创建工作的最大支持。

关于XX市“双减”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自中央、省部署开展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工作(以下简称“双减”工作)以来,为了全面了解全市“双减”政策落实情况,根据2022年度工作安排,5月中旬至6月中旬,市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赴XX市、XX县、XX区、XX新区采取现场察看、听取工作情况汇报、座谈交流等方式对全市“双减”工作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双减”政策出台以来,市政府及相关部门认真贯彻***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按照国家和省相关文件要求,全面落实部门监管职责,充分发挥学校主体作用,健全完善保障机制,积极推进措施落实,教育“双减”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一)强化组织领导,政策宣传持续深入。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实施办法》,建立“双减”工作专门协调机制,市教育局成立了“双减”工作专班,定期召开工作进度调度会,安排专班负责巡查检查工作,各协调机制成员单位确立了联络员,做到责任到人、任务上肩。在全市深入开展宣传。各县市区和相关部门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微信公众号等媒介,积极搭建交流分享平台,广泛宣传解读“双减”政策,合理引导预期,积极争取家长、社会支持配合;
各学校通过主题班会、家长会、校园广播、黑板报等形式,宣传解读文件精神和政策要求,在全市掀起落实“双减”政策的良好氛围。共回收36万余份学生家长签字回执单和3万余名在职教师签字回执单,群众知晓率达到98%以上。

(二)加强创新变革,校内教学质效不断提升。一是创新考核评价机制。坚持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教育评价标准,将年度考核与平时考核相结合,通过教学成绩、教研教改、日常表现等方面综合考核,对教师工作进行客观评价。二是优化作业设计,举办了全市义务教育学校优化作业设计与管理交流研讨会,开展了作业设计与管理优秀案例评选活动,评出优秀作业设计案例99个,作业管理先进单位25所,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全部出台了作业管理办法、建立校内作业公示制度,倡导“基础作业+弹性(特色)作业”模式,97.29%的学生能在规定时间完成作业。三是优化高效课堂。市教育局联合华中师范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开展XX市2022年义务教育核心素质监测,通过监测结果的分析应用,切实帮助学校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作业布置质量和课后服务质量,改进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京山市积极开展学科优质课设计主题竞赛活动、中高考命题设计主题竞赛活动、青年教师学技能提升竞赛等三大活动。沙洋县高效课堂风光无限,17节课例获评省精品基础课例,64节课例获XX好课堂。四是有效开展课后服务。全市各学校结合校情和学情,制定学校课后服务的“一校一案”,内容包含“指导思想、目标定位、组织领导、实施安排、管理考核、安全应急、评价展示”等内容,充分尊重和考虑学生和家长需求。钟祥市实施“银发教师工程”返聘退休专家教师充实师资力量,聘请民间艺人、能工巧匠为学生提供形式多样的专业化课程服务。沙洋县科学确定课后服务方式和内容,施行”作业辅导”+“兴趣活动”,辅导答疑,提升素养,并针对素质特长生,开展素质提升并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校外活动。东宝区指导学生认真完成作业,开展社团活动,并探索实施参加课后服务后回家不做书面作业制度。全市义务阶段学校课后服务学生参加率达97.19%,教师参与率达95.36%。

(三)加强统筹监管,校外培训行为逐渐规范。一是印发了《XX市校外培训机构分类管理实施意见》,按照“政府统筹、行业主管、以县为主、分工负责”的原则实行分类管理,分别由县(市、区)行政审批部门负责审批,教育、科技、文旅和体育等部门负责日常监管执法、市场监管,民政等部门依法依规做好相关登记、监管等工作,形成以行业部门为主,多部门协同监管的管理体制。二是着力压校外培训机构,通过建立日通报制度,压实属地责任,全市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压减率达到94.3%,超过全省(90.98%)、全国(92.14%)平均水平,完成非学科类培训机构资质审核和预收费监管双100%的目标。三是做好校外培训广告清理,全市出动执法人员638人次,清理拆除学科类培训广告196处,责令停止发布违法广告3家,注销微信公众号10个,销毁广告宣传单3600余份,基本上做到了主流媒体、新媒体、公共场所、居民区各类广告牌和网络平台不刊发、不播发校外培训广告。四是开展暗访督察。今年以来,全市共计出动暗访人次554次,检查督查人次1109次,查处群众举报违规学科类培训84次。五是强化长效监管,建立校外培训机构黑白名单制度,组建校外培训材料审核专家组和培训项目分类甄别专家组对校外培训项目和材料进行审核鉴别,进一步规范隐形变异违规开展学科类培训的行为,联合文旅、科技、市场监管、公安等部门针对校外培训机构违法培训主体、人员、时间、地点、内容和方式有关规定等十项重点突出问题进行督导检查,通过持续不间断的综合执法行动,全市基本实现“无证无照”培训机构基本禁绝、隐形变异违规培训明显减少、校外培训机构办学基本规范的治理目标,师德失范、虚假广告等问题得到有效遏制。

二、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观念仍需进一步转变。由于学生家长乃至整个社会教育观、人才观尚未完全转变,部分家长担心减负后学生成绩下降,不能理性设置孩子的期望值,盲目攀比、跟风报班甚至请家教,校内减负、家庭增负的现象依然存在,双减工作的正面宣传引导以及学校减负、提质、增效的路程任重道远。教育评价体系仍需持续深入改革,破除“唯升学”“唯名校”“唯分数”的教育评价导向仍然任重道远。

(二)隐形变异学科类培训禁而难绝。学科类的校外培训仍有需求,个别校外学科类培训没有彻底退出,从“地上”转为“地下”,有些开展居家辅导,高收费补课,个别家长选择给孩子一对一补课,隐蔽性更强,导致监管更加困难。

(三)课后服务收费偏低、服务质量还需提升。一是课后服务收费偏低,根据有关政策要求,课后服务标准由各地自行确定,目前我市执行的标准为70元/生/月,在全省各市州处于中低水平,同时,除武汉市外,其他地市均未考虑午托工作量,课后服务报酬偏低,直接影响教师参与课后服务的积极性和课后服务的质量。二是部分学校参与课后服务的人员结构配置以学科类教师为主,难以满足高质量课后服务的要求。在完成教学任务后,在课后服务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不足,专业性也有差距。

(四)部门联动缺乏动力。目前,文旅、科技部门没有专人负责,教育部门推动部门监管成效不明显,对托管机构超范围经营,违规开展作业辅导及“地下”辅导等隐形变异学科类培训缺乏处罚手段和依据。

三、意见建议

(一)加强宣传引导,营造“双减”良好氛围。充分利用主流媒体、网络平台,加大“双减”政策宣传阐释力度,积极总结推广“双减”工作中的好经验好做法,引导家庭、学校、社会各方转变理念,共同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建立健全家校育人机制,通过家委会、家长会、家访等形式,多方加强家校沟通,明确家校育人责任,努力凝聚减负共识,防止学校“减负”的同时家长“增负”。

(二)加强师资建设,切实提升教学水平。发挥课堂教育主阵地作用,着力深化教研教改,引导教师强化教学基本功训练,创新教学模式,加强教材研究,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积极引进音乐、体育、美术等紧缺型教师,加大优秀教师交流轮岗力度,推动优质师资均衡配置,完善结对帮扶机制,积极推动城乡间、学校间优质教育资源共享辐射,进一步缩小校际教育资源配置差距。

(三)加强监管力度,持续规范校外培训。一是严格各类校外培训机构管理,积极引导校外培训机构发挥师资、技术等方面优势,把培训重点放在学生兴趣培养拓展上,积极为学生提供特色化、差异化教育培训。二是持续强化校外培训机构监管,严格审批登记,全面落实“黑白名单”、信息公开等制度,加强教师资格、培训教材、培训课程等方面管理,防止学科类培训反弹。三是加大整治力度。要将学科类培训隐形变异问题查处纳入社区网格化综合治理体系;
要成立市级层面综合协调机构。明确文旅、教育、市场监管等相关部门职责,便于形成合力,加强监管;
要定期开展联合检查、明察暗访,督促落实消防安全、疫情防控等措施;
要加强预收费风险管控,严查变相培训、虚假宣传等行为,加大通报曝光力度,确保工作取得实效。

(四)提高收费标准,确保课后服务质量。要适当提高课后服务收费标准,协调财政、发改等部门,加大对课后服务财政补助力度,足额发放教师参与课后服务补助,切实保障教师合法权益,同时建立弹性工作制,让参与课后服务的教师可适当灵活调配休息时间。要组织教师参加科普、文体、艺术等培训活动,提升教师综合能力;
聘请符合条件第三方机构参与课后服务,解决校内师资和条件不足问题,提升课后服务效果和质量。要统筹教育、科协、文旅、民政等部门资源,发挥少年宫、科技馆、文化馆、体育馆等校外活动场所资源优势,拓展校外课后服务渠道。

关于XX市基础教育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是发展所需、群众所盼。为更好推动我市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市委政研室对我市基础教育发展情况开展了专题调研,查找制约教育公平、影响教育质量、束缚教育活力的问题,提出了意见建议。

一、总体情况

全市共有基础教育学校2756所,在校生165.1万人,教职工12.2万人,专任教师9.8万人。从基础教育普及水平看,我市学前教育毛入园率、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分别达到100%、97%、93%,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但是我市基础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还比较突出。

一是办学条件仍有短板。15个县区(含伊滨区)中,除老城区、瀍河区外,中小学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生均教学及教辅用房面积等指标均未达到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要求。城乡、区域、校际之间在办学条件方面存在差距,特别是农村地区和小规模学校,办学条件更为落后。农村地区许多中小学校因教师和设备设施短缺未开设音乐、美术、科学等课程。全市30%的义务教育学校和90%的高中平时教学中实验课未进入实验室。城乡部分寄宿制学校食堂、宿舍面积狭小,多数学校浴室配备不齐全,洗浴难问题尚未得到解决。

二是学前教育普惠性不足。我市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为88.5%,其中,民办园在园幼儿占比为64.9%,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为35.1%,距国家、省、市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50%的标准还有较大差距。全市共有11个县区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在40%以下,“入公办园难,入优质民办园贵”问题突出。

三是义务教育学位结构性短缺。全市义务教育学位供给总量虽略有结余,但区域间还不够平衡,人口密集的城镇学位缺口较大。截至20XX年底,全市义务教育大班额占比17.9%,超过全省10.97%的平均比率,排名全省第四。目前,县域义务教育学位缺口约5000个,按照“十四五”县域人口增加情况测算,到2025年,需新增学位约3.3万个;
城市区义务教育学位缺口1765个,按照“十四五”主城区人口增加情况测算,到2025年,城市区需新增学位约9.27万个。同时,教育水平相对薄弱区域学生向教育水平较高区域的流动也加剧了学位结构性短缺。比如,老城区、瀍河区近3年初一新生流失较为严重,主要流向涧西、西工等区,造成这些区的学位更加紧张。

四是高中教育质量有待提升。我市高中教育供给的上大学机会与群众的需求和期望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二、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

现阶段我市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基础教育投入不足。我市基础教育投入不足,与洛阳作为副中心城市的地位不匹配。教育财政性投入主要包括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和教育费附加两部分。一是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投入少。“十三五”期间,我市每年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分别为78.49亿元、97.48亿元、108.24亿元、112.7亿元、119.8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例在17%左右,处于全省中游水平;
以20XX年为例,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119.8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17.39%、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7.79%),排名全省第12位;
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生均经费幼儿园5346.9元、小学9061.4元、初中13379.8元、普通高中12598.9元,均排名全省第5位。二是教育费附加未足额拨付。按照国家规定,教育费附加应专项用于发展教育事业,但由于市县财政困难,存在将教育费附加挪作他用的情况。“十三五”期间,我市每年教育费附加分别征收10.8亿元、11.6亿元、12.5亿元、11.7亿元、13.3亿元,分别拨付7.52亿元、7.1亿元、6.16亿元、5.19亿元、4.28亿元,均未足额拨付,且拨付额度呈逐年下降趋势。其中,20XX年市本级教育费附加中有3.71亿元未拨付, 额度居全省第一。

(二)教育发展空间受限。发展空间不足是制约我市城市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一大瓶颈。一是教育用地紧张。目前我市城市区各教育阶段生均用地面积均达不到省定标准,义务教育阶段用地尤为紧张。城市区小学生均用地面积约13.32平方米,远低于18平方米的省定标准,用地缺口达1181亩,且在涧西区、西工区等传统教育强区更为明显,仅两区就占到总缺口的88%以上。城市区初中生均用地面积约26.8平方米,虽然平均水平高于省定标准(22平方米),但涧西区、西工区仍然分别有用地缺口188亩、86亩。二是学校规划建设滞后于城市发展。新建学校少,“十二五”以来,老城区、西工区、涧西区未新建公办学校,新建民办学校仅2所;
配建学校不到位,开发商将小区规模控制在建校基准线(商业小区容纳5000人需配建幼儿园、10000人需配建小学)以下,造成配建学校少、规模小、配套不齐全等问题。改建升级难,在旧城改造中,存在学校规模缩水或原有学校拆除后重建缓慢等问题。

(三)校长和教师队伍建设仍需提升。作为教育的主体,校长和教师队伍建设面临诸多矛盾和问题。一是师资力量不足。教师队伍总量不足、结构不优。全市学前教育教师空编419个、缺口4508人,在编教师仅占20%左右,政府购买服务、劳务派谴、自聘合同制教师成为幼儿教师队伍主体,导致队伍流动性大、人员不稳定,对幼儿保育教育质量影响较大。义务教育阶段教师补充不及时,空编1285个,小学教师缺口2170人;
初中生师比为13.05:1,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3.66:1),基本可满足需求。高中阶段生师比13.41:1,虽然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4.46:1),但实际因乡村小规模教学点生师比过低、部分学科教师结构性缺编、女教师(占79.3%)婚产假等因素,造成教师不足。特别是旧高考模式下文理分科造成各学校不同程度缺少理化等科目教师,新高考采用“选课走班制”教学模式,物理、历史成为热门科目,将会加重教师结构性缺编,目前,仅城市区高中就存在近500名理化生政史地等科目教师缺口,县域副科教师缺口更大。高学历教师占比较低,高中教师中研究生占比仅10%,义务教育阶段教师中研究生不足1%。二是骨干力量短缺。全市名师、名校长少,目前仅有中原名师7人、占全省4.24%,市级名师350人、占全市专任教师的0.41%,名师工作室仅评选1届(20XX—20XX年),以课题研究为主,与教学联系不紧密,带动培育学科教师作用十分有限。三是教育培训质量不高。教师培训与实际需求脱节,优质培训少、开班频次低、覆盖范围小,20XX年应完成线下培训4200人以上,但实际仅覆盖575人。线上培训形式化,纯理论内容过多,针对性操作性不强,学习效果无法保证。教学教研脱节,校本教研流于形式,成效不明显;
县区教研员队伍薄弱,普遍老龄化,教研理念落后;
教研成果转化率低,对教学实践指导性不强。市县校三级教师发展中心建设进度较慢,作用有待发挥。四是激励保障机制不健全。教师职称评聘中一定程度存在论资排辈现象,影响了年轻教师自我提升的积极性。部分学校绩效工资发放存在“吃大锅饭”现象,未发挥应有的激励作用。教师减负工作落实力度不够大、教师获得感不够强,各级各类督导检查、网上学习、会议等非教学任务依然较重,占据了教师大量时间精力。在服务保障方面,部分县区存在教师周转宿舍、保障性住房建设不到位,奖励性工资补助发放不及时等问题,影响教师安居乐业。

(四)教育综合改革仍需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成效不够明显。一是“县管校聘”改革不够深入。首轮改革于今年8月底全部完成,改革成效尚未充分显现。改革中每个学校交流人员不超过3%,虽有利于保证教师队伍稳定,但削弱了改革的力度与成效。全市共6万余人参与,交流585人、跨校竞聘2005人、组织调剂257人,交流人数占人员总数的4.7%,与省改革试点许昌市襄城县(7.4%)和宝丰市(5.6%)相比还有差距。部分县区未能实现编办和人社局管总、教育行政部门在总量范围内进行具体编制分配和岗位设定的改革目标;
个别县区在教师交流后,人事关系调整未全部实现备案管理。二是校长职级制改革尚未全面推开。首轮市直学校改革于今年4月底结束,县区将于9月底全部完成,虽然出台了中小学校长职级资格评审认定办法等文件进行规范指导,但是校长职级制改革总体上刚刚起步,实现教育家办学的改革目标仍然任重道远。三是课堂教学改革需持续推进。由于对新课程标准目标的理解还有偏差、推动改革实践力度不足等因素,课堂教学仍存在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灌输轻探究、重改革形式轻实际教学效果等突出问题,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任务依然繁重。四是教育综合评价体系不完善。我市推行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不到一年,对学校、教师和学生的评价体系尚不完善,评价标准、评价方式还不够科学规范。对学校的评价,升学率特别是名校升学率仍占据主导地位;
对教师教育教学成绩的评价,还是以学生文化课成绩、优质课比赛成绩等为主;
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尚未建立。

三、工作建议

针对当前我市基础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以下工作建议:

(一)加大基础教育投入。坚持把教育作为财政支出重点领域予以优先保障。建立稳定的投入保障机制,严格落实“两个只增不减”(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减、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减)要求,市县政府在编制执行财政预算时,应严格落实相关要求并依法向同级人大报告,市县人大要将教育经费投入比例是否符合相关要求列入重点审查范围,保障教育经费足额投入、稳定增长;
规范教育费附加管理使用,完善教育费附加征收管理办法,提高城市区教育费附加拨付比例,推动形成稳定拨付的长效机制,实现教育费附加应收尽收、专款专用。推动建立教育发展多元投入渠道,制定完善促进民办教育发展的政策,鼓励引导更多社会资本投入教育领域。

(二)拓展教育发展空间。以城市区高中迁建为抓手,以发展的眼光谋划好全市基础教育学校布局,加快学校建设,推动办学条件改善。一是优化学校布局。根据《洛阳市“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编制全市“十四五”基础教育学校布局建设规划,根据区域内人口分布情况,科学确定学校布局和规模,推动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加快实施城市区高中学校外迁,旧校址优先用于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办学,统筹解决城市区基础教育短板和欠账,促进区域中小学综合实力提升。以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创建工作为抓手,优化调整县乡中小学布局,合理撤并小规模学校,在中心镇和中心村科学布局一批寄宿制学校,实现学生入学由“就近就便”向“就优”的转变。以提升学前教育普惠性为目标,加大公办园建设力度,提高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
规范民办园发展,增加普惠性资源供给。二是加大旧城区学校改造提升力度。完善硬件设施,加快补齐多媒体教室、餐厅、浴室等基础设施短板,缩小与重点学校之间差距。注重“微改造”推动学校扩容提升,通过翻新校园外墙、建设文化连廊、增设读书角等,拓展活动空间,使学校功能区域分布更合理,功能场室配套更完备。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最重要的基础工作,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一是增加师资供给。加大教师招聘力度,选拔更多优秀高校毕业生从教。实施按学科分类招聘,根据岗位设置更加精准的专业条件,提高教师队伍专业化水平。开展缺口学科专项招聘,尽快补齐紧缺科目教师。加大学校用人自主权,鼓励学校自主面向全国招引优秀教育团队。二是强化骨干力量培养。加快推进市县校三级教师发展中心建设,增加专职教研员,推动教研一体化发展。改进教学教研机制,以实地观摩、现场听课、座谈研讨等方式开展驻点教研活动。加大名师选拔培训力度,打造更多名师工作室,培育更多学科带头人。加大培训力度,参考全市干部“学分制”精准培训做法,制定实施更加精准务实的教师培训计划,全面提升教师队伍能力素质。加强校长培训和名校长研修,提高校长办学治校能力。加强教育开放合作,通过合作办学等方式,引进先进办学理念和教学经验,带动本地教师队伍发展。三是完善激励保障机制。在职称评定上,进一步畅通优秀教师职称评审绿色通道,适当提高中小学教师中高级岗位比例,促进优秀青年教师脱颖而出。进一步完善绩效工资制度,改进绩效考核办法,使绩效工资充分体现教师工作量和教学实绩,充分调动教师积极性。优化教师待遇保障,落实差别化补助政策,加快农村教师周转房、中小学教师保障性住房建设。持续推动教师减负,减少教学外工作任务,真正让教师安心从教。

(四)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坚持以改革激活力、增动力,持续推进教育综合改革。一是深入推进“县管校聘”改革。以双向选择为核心,赋予中小学以事设岗、按需设岗自主权,通过校内选聘、校外竞聘、组织调剂等方式,推动形成优质学校、普通学校和薄弱学校教师常态化交流轮岗机制。完善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动态管理等配套机制,理顺评聘教师工资关系、人事关系,消除制约改革的体制机制障碍。二是深入推进校长职级制改革。健全校长队伍管理和评价机制,落实好校长职级制度和职级待遇,拓展校长晋升空间,推动中小学校长由“委任制”向职业化、专业化“聘任制”转变。加强新迁建高中的校长配置,试点面向全国遴选校长,提升办学质量。注重人才梯队培养,建好用好校长人才库,探索副校长资格制管理,增加人才储备。三是深化课堂教育改革。坚持以学生为本,探索基于学科的课程综合化教学,开展研究型、项目化、合作式学习,重视差异化教学和个别化指导,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围绕新高考改革,鼓励高中学校在“走班制”教学和特色化办学基础上,加强课堂教学改革探索,尽快形成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四是完善教育综合评价体系。深化党委和政府教育工作评价改革,通过述职评议、政治监督等方式,推动党委和政府更好履职尽责。深化学校评价改革,坚持“五育并举”,加强过程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推动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教师评价改革,坚持把师德师风挺在前面,突出教育教学实绩,推动教师潜心教书育人。深化学生评价改革,加快建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通过多元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于XX市义务教育“双减”工作落实情况的调研报告

根据XX市人大2022年“一要点五计划”,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孙军带领相关人员,先后深入雁江区马鞍九义校、雁江区航向九义校、雁江区神墨文化艺术培训学校、雁江区新起点辅导学校,采取实地察看、听取汇报、座谈交流等形式,就全市义务教育“双减”工作落实情况进行实地调研,召开了市、区相关部门,中小学教师,学生家长和校外培训机构代表参加的座谈会。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做法和成效

“双减”改革推行以来,全市上下积极发挥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深化校内提质减负,持续规范校外培训,切实减轻了义务教育学校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学生校外培训负担,促进了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和身心健康。实施课后服务的学校达到100%,参加课后服务的学生占比96.96%,参与课后服务的教师占比92.88%。建立作业公示制度、出台作业管理办法的学校占比达到100%。校外培训机构“营改非”“学改非”任务全面完成,204所学科培训机构压减到9所,压减率达94.7%。参加学科培训学生从高峰时3万余人下降至目前约0.5万人,校外培训热度进一步下降。

(一)提高政治站位,坚决贯彻中央决策部署。一是加强领导。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成立“双规范双减”专项工作组,由市委常委、宣传部长任组长,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工作专班设在市教育和体育局,负责“双规范双减”日常工作。二是明确职责。20XX年12月,召开全市“双规范双减”工作视频会议,各县(区)、市级各部门参加了会议。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对“双减”形势任务进行了分析,安排了下一步重点工作。印发了《XX市“双规范双减”专项工作部门职责》,全市形成教体部门牵头,相关部门各司其职的工作格局。三是积极启动。中办国办文件印发后,20XX年8月,在全省率先印发《XX市教育和体育局关于做好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校外培训负担有关工作的通知》(资教体发〔20XX〕30号),公布校外培训机构治理九条措施,并在媒体和网络上对全市“双减”举措进行了解读。四是督促推进。根据省“双减”督导要求,市政府教育督导室制定全市“双减”督导方案,建立完善“双减”督导机制,将“双减”工作纳入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的重要内容,建立完善“双减”半月报制度,定期印发“双减”通报,对重点工作和问题开展专项督导。

(二)完善管理制度,依法依规健全监管机制。一是完善培训机构监管制度。印发《XX市校外培训机构负面清单(试行)》,从办学资质、从业人员、招生宣传、收费管理、培训行为五个方面制定了负面清单,划出培训机构经营红线,有利于培训机构落实行业自律,有利于县(区)建立监管账户。二是制定课后服务管理方案。制定《XX市中小学生课后服务方案》,明确实施课后服务的范围、时间、对象、内容、师资、操作程序、经费保障和服务监管,鼓励以多种形式实施。三是制定考试和作业管理方案。印发《XX市义务教育学校考试和作业实施管理工作方案》,加强作业监测,大幅度压减考试次数,规范考试命题管理,完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四是制定师德师风整治方案。制发了《XX市开展中小学有偿补课和教师违规收受礼品礼金问题专项整治工作方案》,成立中小学有偿补课和教师违规收受礼品礼金问题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查处违规收受礼金4起,违规补课6起,被处理教师信息全部录入违反职业道德信息系统。

(三)加强经费监管,全面构筑风险隐患防线。一是制定收费标准。市发改委、市教体局、市市场监管局联合开展学科培训机构收费情况调研,做好学科培训成本调查,召开收费标准听证会和征求意见会,根据地方经济水平、家长承受能力等因素科学制定学科培训机构收费标准,确保校外学科培训非营利性属性,减轻学生和家长经济负担。二是建立监管平台。制发《关于建立全市校外培训机构风险防范机制的通知》,依托“四川省校外培训机构信息管理平台”,开发管理端、培训机构端和家长端功能,实现培训机构信息公示、教学过程监管、收费与保险监管、黑白名单查询等功能,300余所培训机构纳入平台管理。三是开设监管账户。督促各县(区)教体行政部门、培训机构和银行三方签订资金监管协议,培训机构在银行开设资金监管账户,每所培训机构必须存入不低于3万元的保证金。四是加强预付经费监管。发布《关于校外培训机构预付收费资金监管的公告》,向学生家长发放《学生参加校外培训缴费告知书》,将“彩虹钥匙”APP作为学生报名缴费的唯一入口。全市9所学科培训机构、150余所非学科培训机构已经全部上线纳入监管。105门课程通过审核,审核上架课程2185节,已售课2792节,已销课金额2.99万元。雁江区培训资金全额监管模式成为全省推广的“双减”十大典型案例。五是加强风险防范处置。制定《XX市规范民办义务教育和“双减”工作应急处置预案》,开展 “双减”工作风险评估,加强实时监测和分类化解,积极稳妥处置好爱贝斯英语培训学校等机构“跑路”事件。

(四)强化监督执法,保持查处违规高压态势。一是常态开展排查。实行培训机构网格化管理,落实乡镇管理组和责任人,落实责任人包片进行排查,建立健全资质、校舍、消防、安全、师资、收费等管理台帐。二是定期联合检查。发挥校外培训机构联席会议机制作用,将校外培训机构纳入“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平台,市、县(区)组织住建、市场监管、民政等部门开展联合抽查,按整改一批、吊销一批的办法,分类对培训机构进行查处,关停或注销非法校外培训机构48所,整改存在问题校外培训机构123所,涉及违规资金400多万元。三是畅通投诉渠道。向社会公开发布张贴校外培训机构黑白名单,公开举报监督热线电话,广泛接受社会监督。市、县(区)受理举报投诉培训机构问题300余起,对与挂钩、退费纠纷、违规办学、违规宣传等问题进行回复处理,确保违规行为得到整治。四是开展“回头看检查。市、县(区)相关部门开展校外学科培训机构治理“回头看”联合检查15次,排查培训机构186个,排查材料358份,排查从业人员500人,发现培训机构问题30余个,查处隐形培训3起,妥善处理涉及培训机构信访稳定事件3起,受理信访举报25起。

(五)加强校内减负提质,发挥学校育人主体地位。一是提升作业管理水平。建立市、县(区)、校三级作业管理机制,压紧压实县(区)教体部门主管责任和学校主体责任。制定完善作业管理办法,落实作业公示制度和统筹协调制度,加强作业内容、形式、总量的科学统筹。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邀请省教科院专家就作业管理与设计对全市万余中小学教师进行培训。举行XX市2022年“双减”背景下义务教育阶段作业设计大赛,引导广大教师分层设计弹性作业、个性化作业。二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督促学校开齐开足开好国家规定课程,严格落实“零起点”教学,积极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开展高效课堂教学研究,深入推进“三环五学”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组织编写小学、初中10个学科的《“三环五学”导学案》,采用“送培到县”模式,组织开展义务教育阶段课堂教学改革示范性培训25场次,参培教师2600余名,覆盖义务教育阶段各文化学科。三是提升均衡发展水平。巩固义务教育基本均衡成果,积极推进优质均衡创建工作,督促指导各县(区)对标对表,制定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创建工作规划,并按规划推进实施。探索推进集团化办学、学区化治理和城乡学校共同体建设,着力激发学校办学活力,整体提高学校办学质量,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加快缩小城乡、区域、学校间教育水平差距。四是提高课后服务质量。深入挖掘校内教育资源,充分利用地方文化和社会公益资源,加强课后服务课程建设,增强学校教育吸引力。雁江四小武术、雁江东峰镇初中剪纸、雁江八小机器人、安岳县李家初级中学竹编、赤云小学泥塑,乐至城东小学川剧和扎染、城西小学红色文化和蚕桑等课后服务开展得有声有色。安岳岳阳小学充分发挥“一校两区”办学优势,统筹专业教师开设绘画、手工、科技小制作、少儿演唱、演讲与主持、少儿足球、健美操、机器人等20余个课后服务课程,实现课后服务课程化。全市352所义务教育学校制定并完善课后服务“一校一案”,全面实施“5+2”模式,参加课后服务的学生超23万人,参与课后服务的教师1.6万余人,分别占比96.96%、92.88%,实现了义务教育学校和有需求的学生课后服务全覆盖。

(六)突出治理成效,培育塑造良好育人生态。一是减轻了学生学业负担。采取校园巡查、推门听课、查阅资料、问卷调查、走访座谈等方式深入学校调研学业负担情况,发放各类问卷50000余份,走访座谈2000余人,整改问题200余条次,经调查统计学生在家作业时长每天减少约1—2小时,作业量大幅减少。二是减轻了学生培训负担。停止审批拟申办的学科类培训机构40余所,按照“只减不增”原则对现有204所学科培训机构进行压减,57所注销停办,139所转型开展非学科培训,剩余学科培训机构9所,学科培训机构压减率达94.7%,压减率居于全省前列。引导家长学生理性参与校外培训,全市学生参加学科培训人数从最高峰时3万余人下降到现在约5000余人。三是加强了家校共育。积极探索家校共育模式,制发《致师生、家长的一封信》,通过教育公众号、家长微信群、QQ群发布、家长会、问卷调查等方式加强党的教育方针和“双减”政策宣传解读,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树立科学的教育观、人才观、育人观,用真心真情培养有学习兴趣的人、人格健全的人、终身发展的人。四是形成了部门合力。会同发改部门制发了课后服务经费保障和管理文件,在确保公益性的前提下核准了收费标准,保证课后服务经费专项用于参与课后服务教师。会同人社部门优化教师绩效工资分配方案,课后服务经费不足部分纳入绩效课时进行保障。会同民政、市场监管等部门制定学科培训机构“营改非”工作方案,确保学科培训机构非营利性登记按时推进。

二、困难和问题

(一)思想认识仍需提升。“双减”工作启动以来,县(区)党委、政府对“双减”工作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还不够充分,还没有真正把“双减”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各项保障还不到位,有的地方将“双减”等同于一般工作,等同于教育部门的事。部分学校和教师对“双减”重大意义理解不深入,还有短视化、功利化倾向,没有自觉坚守育人初心、自觉革新教育观念,推进工作存在重形式、轻内容的情况。一些家长以升学为第一追求,仍然担心作业、考试等改革后会影响教育质量,课后服务无法满足孩子个性发展的需求。

(二)工作机制有待完善。根据中办国办以及省上文件精神,学科培训机构主管部门是教体部门,非学科培训机构要移交文旅、科技等部门审批和监管。根据国家和省上“双减”文件要求,非学科培训机构管理权限移交后,教体部门仍要负责统筹协调,会同有关部门加强监管。在校外培训机构日常管理仍是教育部和四川省教育厅安排布置的框架下,下级教体部门面临“既要移交监管权又要监管”的困境。建立教体部门牵头,文旅、科技等部门等有关部门具体负责的工作机制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保障能力比较薄弱。全市体育、艺术教师缺额达1753名,多数义务教育学校仍然存在教学用房、功能用房、生均占地面积、运动场地不足等问题,无法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后服务活动。教育部将“双减”列为“一号工程”并增设校外培训机构监管司,增加人员编制30人。省教育厅从各部门抽调人员成立了“双规范双减”办,同时向省编办申请成立了校外培训机构监管处,新增了人员编制。但在市、县(区),校外培训机构都无专门监管科室和专职人员,全部是兼职管理,监管机构和人员保障难以落实到位。义务教育新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颁布后,急需对教师进行全员培训,但目前教师培训经费极为短缺。学校开展课后服务后,教师弹性工作制未能落实,导致教师工作量和负担进一步增大。

(四)减负提质还有差距。“双减”减少了学生作业和考试,要增加学生课后服务,增加个性化教育供给,提升教育质量。但个别学校在“减”上落实还不彻底,仍存在作业时间、作业设计、考试频率、考试内容等达不到要求的问题;
在“增”上只简单增加了学生在校时间和课后服务时间,课后服务内容单一,兴趣类、特长类活动较少,课后服务吸引力不强;
作业设计水平较低,分层设计弹性作业、个性化作业等探索较少,作业布置针对性不强。学科培训机构数量压减后,社会上仍然有十分强劲培训需求,非法培训隐形变异较多,查处治理难度更大。

三、对策和建议

(一)进一步压实工作责任。“双减”工作是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事关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事关青少年身心健康,事关民族复兴伟业,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提升思想认识和政治站位,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要进一步压紧压实政府责任,统筹推进经济社会和教育协调发展,适度超前规划教育事业发展,加快改善学校办学条件;
要将“双减”纳入民生工程,纳入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纳入政府绩效考核内容,推动落实。进一步落实学校主体责任,统筹减轻教师负担和学生负担,落实“双减”对教师考核刚性要求,严查重处违规补课行为。教育、文化、科技等部门要统筹抓好学科培训机构和托管等隐形机构管理,既要做好严格监管又要做好执情服务,优化营商环境。

(二)进一步落实保障条件。设立“双减”工作机构,增加校外培训机构治理科室和人员编制,建立完善部门间经常性工作交办机制。进一步加大投入改善义务教育办学条件,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解决大校额突出问题,补齐补足艺体师资缺口和课后服务经费缺口,鼓励推行教师弹性上下班,推进课后服务课程化。改革教育评价办法,增设义务教育课程质量监测评估中心,落实必要人员,开展质量监测评估、诊断工作,并强化监测结果的运用,不断提升义务教育质量和水平。设立教师培训专项资金,开展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标准全员培训,提升教师新课程新教材掌握实施能力。

(三)进一步推进家校共育。家庭教育是影响学生成长发展的重要因素,家庭教育观念滞后,不仅影响“双减”政策的落实,也会阻碍学校教学质量的提升。教体部门要主动加强与妇联、团委、民政等部门的联系联动,依托家长学校积极搭设家庭教育课堂、远程家教网络、亲子工作坊、家长开放日以及家长会、座谈会、交流会等平台,丰富家校交流渠道,增强家校共育合力。

(四)进一步做好宣传引导。充分利用各级各类媒体,大力宣传“双减”“双规范”政策,做好“双减”“双规范”政策解读,了解国家对民办教育发展支持和规范并重的发展方向和民办义务教育“只减不增”政策要求,消除社会误读误解,引导全社会树立科学的育人观、成才观,为学生全面健康成长创造良好氛围,让“双减”政策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加强校外培训机构广告治理,严禁刊发校外培训机构广告,为“剧场效应”“超前教育”“抢跑文化”降温,切实缓解教育焦虑。加强舆论的正面引导,防止炒作负面舆情,大力宣传我市“双减”工作成效、典型案例、家长切身感受,让社会公众真真切切感受到“双减”带来的变化,看到教育治理成果。

关于XX县“园区+走教”办学模式建设运行情况的调研报告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按照年度工作安排,市人大常委会组成调研组,组织部分市人大代表和市、县区教育局负责人及部分校长,于5月下旬深入XX县安伏、莲花、五营、陇城教育园区,通过实地察看、听取介绍、查阅资料、座谈交流等方式,对XX县教育园区建设运行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工作成效

XX县把促进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脱贫攻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积极探索改革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模式,多渠道筹措项目资金,于20XX年建成集办公、管理、食宿于一体的陇城教育园区,得到教育部和省、市领导充分肯定,被誉为全国农村教育改革发展的“XX样本”。为拓展教育园区办学模式,惠及更多的学生,XX县先后建成了莲花、安伏、五营教育园区。实行教师统一走教、各校课程由园区统一安排、学科教师由园区统一调配、教研教改由园区统一组织、教师走教由园区校车统一接送、教师在园区统一食宿的“六统一”运行模式,整合了学区教育资源,缩小了校际之间的差距,拉动了区域教育的整体发展,实现了教育资源共享和教学质量提升。

(一)整合项目建园区,提升农村学校办学水平。一是按照“整合资金、统筹建园、巡回走教、资源共享”的总体思路,先后筹措资金2900多万元(整合公共租赁住房等项目资金1700多万元,县级财政拿出1000多万元,社会捐助200多万元),无偿划拨土地15亩,于20XX年9月建成总建筑面积为11244平方米的陇城教育园区,实现了区域内教师资源的共享。二是放大改革效益,在借鉴陇城教育园区办学模式的基础上,先后投资1.28亿元,新建了莲花、五营、安伏3个教育园区,20XX年秋季全部投入使用,进一步缩小了学校之间、师生之间的差距。三是全面推开“1+8”教育综合改革,实施质量连片提升工程,创新“大学区制”管理模式,通过“强校带弱校”“学校联盟”等办学形式,推动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解决教师结构性短缺问题,让学生享有公平有质量的教育。

(二)创新“双走”模式,破解乡村教育难题。一是推行“双走”模式。园区结合镇域特点,因地制宜,积极探索“集中教研+分校授课+线上共享”的教学方式,以教师走教为主,学生走读为辅,分层递进式走教,有效化解了川区师资富余而边远山区教师短缺的矛盾,最大程度实现了区域内教师资源共享。二是解决了农村学生上好学校难的问题。“学生不动教师动”和“教师学生一起动”的“双走”模式,减少了学生转学、辍学的现象,促进了“控辍保学”。三是稳定了农村教师队伍。园区依托教师周转宿舍建设项目,为教师提供食宿,实行镇域内教师统一入住,集中管理,改善了农村教师工作、生活条件,教师的幸福感和归属感得到大幅提升。四是解放了农村劳动力。学生在家门口上学,家长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农业生产和外出务工当中,园区组织教师和教学点留守儿童保持交流互动,给予必要学习辅导和交流互动,缓解了学生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产生的孤独和焦虑等心理压力,对于解放农村生产力、增加农民收入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挖掘教育潜力,促进乡村学校内涵发展。一是加强了薄弱学科建设。园区内学校小班教学模式的研究推广和多学科融合教研,特别是音体美等学科实行教师巡回走教,使小规模学校能够开足开齐课程,提高了农村教育教学质量,教学点普遍出现了教学质量提升、学生回流的局面,如山王教学点由最初的4名学生已经增加到40多名。二是提升了教师队伍素质。教师在园区共同学习交流,开展教研活动,进行集中培训,为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有效促进了教师队伍素质的整体提高。三是吸引了优秀教师,教育园区成为近年来新入职教师择岗首选单位,每年吸引优秀教师充实到农村教师队伍中,近三年园区先后累计补充教师112名。四是教育资源活力得到释放。针对各校薄弱学科,给“走教”教师压担子、定任务,开展高频度、多层次、接地气的教研活动,盘活了教育资源,激发了教育活力,有效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二、存在的问题

(一)日常运行方面的问题有待解决。“园区+走教”办学模式运营无专项管理经费,现有聘用人员、车辆、设施设备维护等方面的日常支出完全依靠学区办公经费,园区管理经费的支出无明确政策依据,使用生均公用经费保障园区运行的做法亟待得到政策支持。现有人员身份多样,除参与教学的“走教”老师外,还有负责车辆、食宿、保洁等管理的后勤保障人员,而工勤编制不足,运行管理难度较大。

(二)规范管理方面有待进一步加强。XX县教育园区的管理,实行学区与园区管理委员会两块牌子,一套班子,学区主任兼任园区管理委员会主任,负责学区(园区)日常运行。既没有可借鉴参考的管理模式,也没有相关的政策支持,园区在管理运行方面仍然沿袭学区的管理运行体制,尚未建立健全规范的管理制度,在薄弱学校管理、教学指导、师资均衡配备等方面还需进一步加强。

(三)深化合作与组团发展方面还需进一步提升。XX“园区+走教”办学模式在稳定教师队伍、降低教育成本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在深化合作、组团发展、整体推进等方面发挥作用还不够明显,对周边乡镇的辐射带动作用还不强,与市域内义务教育阶段优质学校的合作交流还不多。

三、工作建议

(一)结合县域实际,在试点的基础上分步推广。各县区农村学校布点分布和自然条件存在较大的差异,推广XX“园区+走教”办学模式,要根据各县区地域实际和辖区内学龄人口分布,充分考虑现有中小学、幼儿园布局、办学条件和师资配备等基本要素,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因地制宜,先行试点,探索办学模式改革,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分类推进,促进农村义务教育健康发展。

(二)出台配套政策,建立健全投入保障机制。市、县区要高度重视教育园区建设试点工作,建立组织领导机制,发挥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职能作用,完善机制体制,明确领导小组职责作用,做好顶层设计,为教育园区的建设和运行提供指导、协调、服务。建立健全投入保障机制,研究制定教育园区经费投入和运行保障的相关制度措施,为教育园区管理运行提供保障。建立健全人才培养机制,借鉴XX教育园区管理经验,加强业务培训、学习交流,培养园区管理团队,为园区建设管理提供人才支撑。

(三)提高资源利用,促进基础教育健康发展。建设教育园区要尽可能争取国家和省上的支持,整合项目资金,依托教师周转宿舍建设、义务教育薄改与能力提升等项目,加强教育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要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盘活闲置校产,坚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讲求效益、积极稳妥的原则,使教育园区的建设推广充分体现教育资源的节约化和可持续性。要积极探索多校协同、区域组团、学校联盟等办学模式,鼓励市域内各县区之间、市属学校与县区农村学校之间广泛开展义务教育领域的合作办学,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利用效益最大化。

(四)加强教师培训,搭建线上线下共享课堂。在全面总结XX4个教育园区走教模式的经验基础上,探索建立“互联网+教育”等新兴教学模式,加强“三通两平台”建设,采取“线下走教”和“线上送教”相结合的方式,充分利用网络教育资源,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组织开展骨干教师的信息化能力培训,搭建“线上线下”共享课堂,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促进农村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助力。

关于办人民满意教育,建设教育强县的调研报告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始终牢记“为党育人”的初心和宗旨,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最大的民心工程、德政工程,教育基础设施逐步改善,教育布局调整初见成效,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教师队伍素质稳步提高。

目前,全县共有各类学校227所、教职工5139名(其中教师5041名),在校学生67167人。

(一)全县教育情况

1.学前教育基本情况。全县现有幼儿园58所,看护点36个,在园幼儿12044人。城区幼儿园11所,看护点14个,在园幼儿4663人,其中:公办园(县示范幼儿园)幼儿435人,占比仅为9.3%。

2.义务教育基本情况。全县现有初级中学24所(含九年一贯制学校5所),小学131所。

3.高中教育基本情况。全县公办普高8所(含停招3所),民办普高2所,公办职业学校1所,民办职业学校2所。在校高中学生11545人。城区公办普高2所,民办普高1所,公办职业学校1所,民办职业学校1所。

(二)师生基本情况

1.全县教师编制数及现有教职工人数。全县教师编制4374个,截止到20XX年12月31日,全县教职工数共计5139名(其中教师5041名),超编667人。

2.生源情况。“十四五”期间,预测全县2022-2025年初中毕业生数分别为5580人、5080人、4680人、3870人,学生数逐年减少。

(三)XX中学基本情况。XX中学位于XX风景区范围内,占地面积160亩,共走出5位院士,在全省享有一定的知名度。现有教职工210名,学生2769人。学校食堂建于20XX年,建筑面积3800㎡,可同时容纳1000人就餐;
目前在食堂就餐的学生约120人。学生宿舍均为校安工程,全框架结构,共5栋。20XX年7月,按高校学生宿舍标准改造了2栋学生宿舍,共110间,每间住4人,有独立卫生间、冷热水,但现有住宿学生只有116人。学校90年代房屋目前有1栋,建筑面积955㎡,本世纪初砖混结构房屋3栋,建筑面积5102㎡。现有债务2300万元。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建设教育强县根基不牢固

1.教育优先发展意识不强。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不断深化,人民群众对教育资源均衡化和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也不断提高,但当前全社会关心、支持教育发展氛围不浓,各级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联动、合力推进全县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力度还不够,社会层面也有待形成共识。

2.教育发展主动谋划不够。全县教育发展中长期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学校发展、教育教学质量提高、教师队伍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还需要积极谋划、尽早破解。

3.教育投入尚嫌不足。近五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教育事业发展,每年教育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比例的近四成,实施城乡教育工程超百个,实施累计投入建设资金超6个亿,但受县财力紧张的影响,教育投入与我县实际需求、与周边县市区相比依然不足:一是学校配套设施简陋。如小学运动场基本上没有或建设标准不高,农村中小学校普遍存在没有教师宿舍,教师周转房建设少,严重影响年轻教师队伍的稳定。全县学校学生食堂和初中、高中学生公寓亟待建设或改善。全县学校没有一辆校车,都是个体车辆接送学生,交通安全隐患大。二是学校教学功能欠缺。图书馆、实验室或缺建或不达标,视频教学、实验设备、信息化设备老化,急需更新或提升,智慧校园建设任重道远。三是教育负债包袱沉重。教育债务已消化2.85亿元,尚有债务9916万元,其中义务教育阶段学校553万元(主要是工程款),高中9363万元(其中教职工融资款本金5657万元、利息224万元)。

(二)城乡教育布局不均衡

1.学前教育布局存在“公办园少、民办园和看护点多”。一是公办园少,尤其是城区。目前我县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率低,全县近三年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均在27%以内。2022年城区在园幼儿为4663人,目前城区只有一所公办园,只能提供400多个学位,还需提供2000个学位才能达标。城区公办园建设最大瓶颈是建设用地问题,不能及时供地,影响规划实施进度。二是无证经营的看护点普遍存在。近三年全县看护点在读幼儿占比分别为33.8%、31.5%、29.9%,城区2022年看护点幼儿占比高达40%。目前全县有看护点36个,所有看护点的硬件设施设备均未达到幼儿园办园标准,安全隐患大,师资力量特别薄弱,教育教学质量低下,管理不规范,小学化现象严重,不能满足幼儿健康生活和学习需求。

2.义务教育布局调整存在“城区学位少、农村学校多”。一是城区学位少。城区现有小学6所,公办初中1所(一校两区),民办九年一贯制学校1所。受历史空间等因素影响,小学无法扩建增加学位。随着县城东部新区的发展,目前仅有的旗山小学和旗山小学分校(二中东校区内),远不能满足学生就近入学需求。同时,旗山小学分校(二中东校区内)与二中东校区混杂,教学活动相互干扰,教育管理难度大,且不能满足新区小学和初中入学需求;
旗山小学学位严重不足,挤占旗山幼儿园,学生数多,大班额现象比较严重。二是农村学校多。农村学校147所 (小学125所,初中22所),其中小学学生100人以下的91所。2022年三个江心洲共有学生34人,教师52人,存在着学校多、规模小、占用教育资源的现象。农村初中学校基本上是每个乡镇一所初中,学位能满足学生入学需求,但目前横埠镇有黄山初中、横埠初中和横埠中学(初中部),汤沟镇有汤沟初中、陈洲初中和仪山初中,金社镇有金社初中和金渡初中,会宫镇有光裕初中、安凤初中,学校数过多,需适时整合减少。三是教育布局调整难度大。小学、教学点的撤并,举步维艰。调研时,大多数学生家长代表对学校撤并调整能理解和支持,最大的阻力是偏远地区学生上学出行交通安全和在校午餐问题,一时难以解决,影响了布局调整的进度。

3.高中教育布局存在“生源少、学校多”。高中生源逐年下滑,原有的高中生源分配格局亟需调整,新一轮的高中学校整合和优化势在必行。高中布局调整缺乏前瞻性。调研时,部分高中教师反映经历了几次学校撤并,无归属感。

(三)教师队伍建设不适应

1.教师职业道德有待加强。部分教师爱岗敬业精神懈怠,存在职业倦怠感。由于自身年龄大、职称晋升难、工作强度高等现实问题,不少教师缺乏进取意识和教研动力,惰性弥漫,自我成长的内驱力无法有效唤醒。受经济利益驱动,仍有少数教师存在课外补课现象。

2.教师队伍结构有待优化。一是教师队伍整体超编。高中教职工学生比为1:9.5,初中为1:8.8,小学为1:11.9,均高于安徽省标准(高中1:12.5,初中1:13.5,小学1:19),尤其是农村教学点为1:4.5,造成了教育资源的严重浪费。二是教师分布不均衡。城区小学为1:22.3,教师亟需补充;
基础学科(语数外)教师现有3419人,占全县教师总数的67.8%;
音体美教师315人,占6.2%,总计缺额423人,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普遍缺少音体美等学科教师。三是教师学历层次不高。全县专科及以下学历的教师占25%,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不到1%。四是教师队伍老龄化。全县50岁以上教师占27.5%(小学为20%、初中为39.2%、高中为34.8%),30岁以下教师占9.23%,2022-2025年期间退休教师有627人。

3.教师流失现象有待遏制。存在“老教师动力不足、骨干教师留不住、新教师吸引不了”的现状。近6年来,全县招考教师750名,其中女性619名,占83%,因婚姻、待遇等原因,调出教师476名。

4.教师奖惩机制有待健全。教师动态管理、考核绩效奖惩机制和评先评优奖励机制不完善,在政府层面未持续开展“四优工程(优秀学校、优秀校长、优秀班主任、优秀教师)”等系列评先、表彰活动,教师荣誉感不足,教好教坏一个样,教师的内在动力没有充分激发。

(四)实施XX中学名校战略成效不明显

1.学校硬件设施建设较为滞后。一是教学设施陈旧老化。没有演示实验室,缺少室内体育馆,校容校貌、办公条件有待进一步提升和改善,智慧校园建设缓慢,教学手段陈旧。二是安居工程建设滞后。现有教师住房118套,80余人仍住单间或公租房(距离学校有3公里)。部分教师公寓是九十年代建设的筒子楼(危房),破旧简陋,教师工作、生活条件难以改善,严重影响了教师的安全和工作的积极性、队伍的稳定性。

2.学校班子和教师力量储备不足。一是XX中学领导班子年龄结构老化。校级班子5人平均年龄57岁,中层干部平均年龄48岁。二是教师队伍亟待补充新生力量。现有教职工210人,其中专任教师201人,50岁以上52人,31-49岁147人,30岁以下仅2人;
研究生学历有6人;
第一学历为全日制本科仅96人。现有师资队伍结构、数量、专业化水平难以适应新高考选科走班的需求,人才储备严重不足,学科优势不明显,学科建设困难。学校自主招聘教师难度大。三是学校骨干教师流失较为严重。一方面受职称评聘影响,现有高级职称教师100人,中级职称教师83人,其中有70余人条件具备却因名额限制无法晋升高级职称。另一方面受周边市县住房、福利等优厚条件和待遇影响,一批骨干教师相继离校,20XX年以来,调到县内其他学校的教师9人,调出县外18人(仅20XX年流失的骨干教师就有6人),共计27人。

3.学校综合管理机制有待完善。学校招生和教师招聘机制、评先评优、职称评聘、奖惩和福利待遇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勤学勤教”的优良传统固然需要传承,但新的教学理念和管理方式也要顺应形势变化而不断拓展和深化。

4.学校周边环境难以整治到位。家长陪读现象普遍,学校周边房租居高不下,居民乱搭乱建,用水、用电、用气和交通等安全隐患大。受限于耕地保护红线和XX5A级风景区创建,没有统一规划建设的停车场、菜市场,道路拥挤不堪,校外环境脏、乱、差,严重地影响学校的校容校貌,制约着学校的发展。

三、对策和建议

(一)坚持政府主导,凝聚教育强县合力

抓发展是抓今天,抓教育是抓明天。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绝非教育主管部门一家所能。县委、县政府要进一步牢固树立教育优先发展的理念,思想上更加重视、政策上更加支持、投入上更加有力。要进一步优化教育主管部门班子建设,专业人干专业事,调整配备专业人员。各乡镇要积极支持全县教育事业发展,配合做好教育布局调整等重点工作。相关部门要各司其职、齐抓共管,在各自职责范围内为教育发展加油助力,协调解决困扰教育发展的各类困难和问题。教育主管部门要主动担负起发展教育事业的大任,配齐配强教研室人员,加强机关内部机构协调,强化学校班子建设,加强考核,充实年轻力量,选好用好学校校长,把全体教职员工的精气神汇集在一起,时时瞄准先进地区教育发展水平,全面深化综合教育改革,对照县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标准,列出清单,加快实施。建议借鉴桐城市做法,县委县政府开展“办人民满意教育,建设教育强县”大讨论并出台《关于加快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实施意见》,营造全县上下齐心合力早日创成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和共建教育强县的浓厚氛围。

(二)坚持盘活利用,不断加大教育投入

1.妥善处理闲置校舍。坚持“依法处置、分类处置、最佳利用、最大收益”的原则,结合城乡规划、教育布局调整,根据闲置校舍地理位置、校园校舍功能、校舍建筑质量等状况,通过“五个一批(交一批、转一批、拆一批、租一批、拍一批)”盘活教育闲置资产,处置资金全部用于教育事业发展。目前,急需处置的资产是枞阳县职业技术学校原址、原牛集职高,建议借鉴桐城市做法,通过招商引资,可建设中小学生劳动教育综合研学基地等。

2.积极化解教育债务。分清债务性质,制定还债计划,多渠道筹款偿还。高中学校要立足自身,积极筹款,不等不靠,确保稳定。义务教育学校要通过布局调整,处置闲置资产用于债务偿还。

3.积极向上争取项目。重点解决教育基础设施及配套设施、教育功能等硬件建设、教师周转宿舍建设、智慧校园建设等,实现我县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教育现代化。

4.争取社会资金更多投入。成立教育发展基金组织,开展募捐活动,吸纳社会资金,用于教育事业发展。

(三)坚持科学发展,优化城乡教育布局

1.积极稳妥推进教育布局调整。明确全县教育布局总体思路,即“高中向县城集中,XX中学办精品高中;
初中以乡镇为单位,一个乡镇集中办一所初中学校;
小学要逐步收缩向中心学校集中,幼儿园要加快城区公办园建设”。坚持适度超前的思路推进城区教育发展,明确城区学校范围,规划城区学校发展空间,解决学校建设用地,推动教育资源向城区集聚。按照上述思路和原则,加快编制完善近期、中期、长期的全县教育布局规划。根据调查问卷结果和座谈会交流意见,建议近期规划实施:(1)加快推进7所城区公办幼儿园建设力度。协调解决建设用地,早日提供2000个学位,早日实现“985”目标,早日解决群众反映强烈问题。坚决取缔无证经营的看护点。(2)加快城区小学建设力度。建议:一是将旗山小学分校从二中东校区迁出另建,旗山小学毗邻处有地块约15亩,在该地块规划建设旗山小学分校,既可以为政务新区提供1000个学位,又可以使被旗山小学长期占用的旗山幼儿园尽快开园。二是新建枞阳小学东校区。原国投中心城附近规划建设的长河小学,应尽快建设,并更名为枞阳小学东校区,保留枞阳小学百年学校的教育传承。三是在东部新城区羹脍赛湖连片开发区域规划建设一所小学,今后如有连片开发区域,应优先布局教育资源。(3)推进农村教学点撤并,加快义务教育寄宿制学校建设。借鉴桐城市做法,50人以下教学点全部撤并,50-100人教学点逐步撤并,保留必要的教学点。结合薄弱学校建设项目,强化寄宿制学校配套设施建设,解决学生寄宿管理难问题,在全县重点打造雨坛初中、金社初中等5所寄宿制学校,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推进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撤并。(4)三个江心洲教学点建议划归所辖乡镇中心学校管理,尽快解决铁铜18名初中教师去向问题。(5)高中学校要尽快调整优化,整合全县高中教育资源,集中优势办好XX中学和城区高中,同时,要充分考虑城区学生上普高难的现状,适度扩大城区普高招生规模。

2.破解学校布局调整难题。一要解决家长学生心理顾虑问题。要及时向社会公布教育布局调整规划、发展方向和学校撤并实施方案,做好宣传工作,取得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要积极主动与家长、学生对接联系,做到分流学生一人一档。所有分流学生在本乡镇自愿择校,班主任、教师对新分流过来的学生一对一摸底、交流、辅导,帮助新分流来的学生更快更好地融入新的学习环境。二要解决学生上学车辆安全问题。建议借鉴桐城市做法,按照“试点探索—全面铺开—扩面增效”的改革路径,在全县推行专业化校车运营模式,由教育主管部门牵头实施,公开招标选择有资质的国营公交公司运营(如省汽运公司)。或者结合农村教学点撤并具体情况,协调县公交公司,利用乡村班车,合理安排班次时间、公交线路和站点,方便学生上放学,同时实现了进一步整合教师资源,盘活农村教师队伍的一泓“活水”的目标。三要解决学生在校午餐问题。积极争取上级项目资金,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快学校食堂建设。同时县市场监督管理局要进一步指导各学校在现有条件基础上,通过整改,建好管好用好食堂,让家长放心、孩子营养有保障。

(四)坚持人才强教,塑造一流教师队伍

1.完善师德师风建设机制,打造纯洁担当队伍。要认真贯彻落实***总书记关于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D建引领,健全党内政治生活制度、“三会一课”制度,以制度的力量涵养初心、坚定使命担当,充分发挥学校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教师的先锋模范作用。要加强阵地建设,以教育教学和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引导广大教师守好讲台主阵地,将立德树人放在首要位置并渗透到教育教学全过程,以心育心、以德育德、以人格育人格。要坚持“重师德,铸师魂”系列活动,在资格认定、教师招聘、职称评定、岗位聘用、年度考核、推优评先、表彰奖励等工作中严格落实师德师风“第一标准”。要建立违德违规责任追究和教师退出机制,通过行业监督、社会舆论监督、民主评议等形式,营造风清气正的育人环境。

2.完善补充机制,增强教师队伍活力。一是加强教师分流管理。撤并学校的教师,原则上在本乡镇区域内学校统筹安排,或调剂到其它缺编乡镇学校,或通过公开考试选调补充进入城区学校,或通过短训将多余的教师转岗为幼儿教育、音体美等紧缺专业教师岗位任教。二是加大新任教师公开招聘力度。每年为教育系统安排一定数量的补员指标,用于招录新教师。通过省考招聘、自主组织校园招聘、外县教师选调等方式,补充到农村缺编学校和初中高中紧缺学科学校。同时,明确XX中学、枞阳中学享有自主组织校园招聘教师的权利。三是进一步加大县外教师引进力度。县委编办等相关单位要积极支持配合,开辟绿色通道。

3.完善管理机制,实施队伍提升工程。一是健全轮岗交流机制。建议借鉴潜山市做法,按照“县管校聘、集中管理、统筹安排”的原则,建立健全相关管理办法,以积分的方式确定农村学校教师的调动;
开展城乡学校结对帮扶和教师支教学习,推动城乡、乡村学校之间校长和教师的轮岗交流,促进师资均衡发展。二是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围绕“重师德、强师能、提效能”,实施新教师三年培养工程,聚焦老、中、青三个点精准发力,加强专业能力培训,培养一批热爱教育事业、师德师风高尚、教学成绩优异的名师名班主任队伍。建立骨干教师档案,制定管理办法。三是进一步提升教师学历层次。尽快落实关于在职教师学历提高进修的有关政策待遇和奖励措施,完善学历提升监督机制,调动教师学历进修的积极性。四是加强校长岗位培训。建议3年内分批安排全县所有学校校长到长三角地区优秀学校挂职锻炼,学习取经,提升教育教学与管理水平。

4.完善保障机制,提高乡村教师待遇。加快教师周转房建设。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在全面保障教师基本工资、绩效工资、年终考核奖等待遇的基础上,职称评定向乡村教师倾斜。偏远乡村学校享受边远地区艰苦津贴。要多渠道、多平台定期开展联谊活动,让年轻男女教师与公务员、事业单位、企业的年轻职工交流,搭建婚姻平台,在枞成家立业也有助于教师队伍的稳定。

5.完善奖励机制,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建议设置教育教学质量奖,政府政策开口,学校筹资解决。建立“四优工程”县级表彰长效机制,落实教师荣誉制度,在增加教师职业认同感、幸福感的同时,解决教师评特级需要政府荣誉称号的困难。

(五)坚持综合施策,精心打造浮中品牌

XX中学应围绕“省内顶尖、国内知名”的办学目标,突出“小而精”,使XX中学“百年名校”这块金字招牌在新时代越发闪亮。

1.着力在学校硬件建设上加大投入。一要立足新形势课改的需要,加强信息化和智慧校园建设,向省内顶尖高中看齐;
高标准建设实验室和室内体育馆(XX天气一年三分之一时间是雨天)。二要新建、改建后勤设施和教师公寓,可比照县开发区的人才公寓配套政策,给予XX中学教师一定的优惠。要下大力气改建学生宿舍,参照高校宿舍标准建设;
对学校食堂要加强管理,针对学生就餐少的情况,对食堂给予一定的补贴,引导学生回归学校,减少家长陪读。

2.着力在师资管理力量培育上政策倾斜。根据XX中学的发展规划,尽快补齐短板,稳住现有教师,引进骨干教师,培养学科带头人,配齐心理教师,让教师工作舒心、生活安心。一是在职称评定、评先评优上予以倾斜,对XX中学的指标可有计划单列,评定的比例高于其他学校。二是在教师引进上要重点照顾,给予XX中学一定的教师招聘自主权。三是在校级领导班子配备上要注入中青年力量,形成梯次配备。

3.着力在优质生源提供上重点保证。在高中生源逐年下滑的形势下,XX中学可适度缩小招生规模,每届招生可控制在800人以内。支持XX中学试行“导师制”,允许XX中学从中小学开始关注培养,留住优质生源,夯实XX中学的办学基础。

4.着力在完善奖惩机制上有所突破。发挥XX中学教育发展基金会作用,广泛吸纳校友和社会各界参与,扩大基金规模,对在XX中学从事教学10年、20年及以上教师给予一定的生活补助;
对有突出贡献的教师、优秀班主任进行表彰奖励;
对教师提升学历、使用多媒体教学给予鼓励和适当补助,最大程度地调动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对不能胜任教学的教师实行退出机制。

5.着力在周边环境整治上强力推进。以XX中学百年(2024年)校庆为契机,县政府牵头组织,相关职能部门加大综合执法力度,集中解决校园外部环境,按景区建设整体规划,对违规乱建的危房进行整治,高标准建设停车场、菜市场等,确保校园周边环境整洁、安全有序。

关于全市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根据市人大常委会2022年工作要点安排,9月中下旬,副主任毕普民带领调研组,就全市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情况开展专题调研。调研组一行先后赴XX区、XX区、XX县、XX县,深入学校、企业、实训基地等,通过实地察看、听取汇报、座谈交流等形式,详细了解我市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并征求各方意见建议。之后调研组又赴宣城市,考察学习宣城市职业教育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先进经验。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主要情况

全市共有高等职业院校2所,其中市属公办高职院校1所:XX职业技术学院;
省属民办高职院校1所:XX健康职业学院。截至目前,XX职业技术学院全日制在籍学生9445人,专任教师285名。XX健康职业学院全日制在籍学生8596人,专任教师144名。

全市共有中等职业学校10所,其中公办学校7所:安徽省徽州师范学校、XX炎培职业学校、安徽省行知学校、XX旅游管理学校、休宁徽匠学校、黟县职业学校、祁门县永泰技术学校;
民办学校3所:XX市求是学校、XX市当代职业学校、歙县现代职业学校。截至目前,全市中职全日制在籍学生11041人,专任教师640名。

近年来,全市上下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关于职业教育重要指示精神和全国、全省职业教育大会精神,认真宣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紧紧围绕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技能型社会的目标要求,在加强统筹协调、提升服务水平、推进能力提升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积极的成效。

(一)市级统筹能力不断增强。充分发挥政府在发展职业教育中的主体作用,及时调整XX市现代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领导组,逐步推进全市职业教育布局调整和规划实施。成立XX市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建设指导工作委员会,开展全市中职学校专业建设评估工作,加快完善“1+X”证书培训及评价体系,推进艺考等级制度建设,健全职业技能等级评价制度。积极推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协调发展,20XX年和2022年中职学校全日制招生人数分别占全市初中毕业生数43.06%和40.46%,毕业生就业升学率分别达99.67%和99.45%。组织开展中职教育办学资质清查工作,共梳理出全市具备招生资质的中职学校7所,停止招生学校3所;
具备招生资质的中职专业点60个,其中,新增招生专业点2个,停止招生专业点10个。稳步推进职业技能评定工作,近两年共评定初级工402人,中级工339人,高级工70人。

(二)职教服务水平稳步提升。出台并落实《XX市企业招工校企定制培养计划》和《XX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办法》,制定了《XX职业教育服务九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开展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专业技术人才需求情况摸底、全市职业院校实习管理排查等工作,推动校企合作走深走实。加快推进中等职业学校达标工程建设,截至目前,安徽省徽州师范学校、XX炎培职业学校、安徽省行知学校、XX旅游职业学校和休宁徽匠学校5所中职学校通过省颁B类评估验收,被认定为省合格中职学校。积极推动组建XX职业教育集团、安徽非遗职业教育集团和安徽旅游职业教育集团。

(三)职业技能提升多向发力。加强对市教育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农业农村局等部门的统筹协调,加大职业技能提升项目和资金的整合力度,推进各类职业技能培训。20XX年至今,全市开展各类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约8.5万人次、累计发放职业技能培训补贴资金约6454万元。坚持以赛促学、以赛培优,在20XX年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中,XX选手郑权获建筑石雕项目金牌,实现了安徽省金牌“零”的突破;
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中,我市共设3个中国集训基地,有4名选手入选第46届世赛中国集训队。积极推动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目前,全市共认定技能大师工作室79家,其中,国家级2家,省级16家;
在全省技能大师工作室工作成果评鉴工作中,获省级技术创新成果奖4家,获省级人才培养成果奖6家。

二、存在问题

(一)职业教育投入保障不足。一是办学条件有待提升。部分职业学校多年投入不足,办学条件比较落后,在中央巡视整改和达标创建方面,存在较大差距。歙县现代职业学校、黟县职业学校至今未完成学校自有土地、自有产权校舍和“双师型”教师占比等核心问题的整改,面临停止办学的困境。二是发展速度相对缓慢。部分中职学校在升级达标创建过程中,面临较大压力。安徽省徽州师范学校、安徽省行知中学,在争创省A类中等职业学校方面具有明显特色和突出优势,但受制于规模不足、师资不强、设备欠缺等因素,只能被评定为B类;
XX职业技术学院在政策配套、经费投入、人员编制、校园建设等方面,面临着自身难以解决的困难。

(二)“小而不强”问题仍然突出。总体来看,我市中职学校、技工学校规模相对较小,力量分散。目前,全市中等职业学校10所,可容纳学生规模为18000人,全日制在籍学生数仅为11041人,占可容纳学生规模数的61%,占高职院校全日制在籍学生数的61%。一是特色发展创新不够。部分特色类职校创新发展思路不足,特色专业优势发挥不明显,有些传统技术类专业甚至面临招生困难。休宁徽匠学校,其木工专业作为其特色骨干专业,今年仅招录17名学生。二是办学质量有待提升。部分职业学校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比较传统,市场对接和专业拓展能力不足,在就业升学等方面优势不明显,吸引力不强。如,安徽省徽州师范学校师范类专业受政策限制,只能招收培养幼儿保育员,目前依赖挂靠XX职业技术学院,让学生升入高职的“学前教育专业”学习,才得以保持招生稳定。

(三)产教融合程度不够深入。一是校企合作机制不够健全。混合所有制改革中涉及办学性质、产权归属、法人治理结构等问题尚未完全解决,企业在人才培养和激励约束机制上不够完善,面临人才流失的风险,企业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强。二是校企合作层次相对较低。部分企业把“校企合作”简单地认为是劳动力培养和输出的理念,“人才”意识不强,产教融合层次不高。部分职业学校仍然存在用派遣实习生、推荐毕业生就业等方式来实现简单层面的校企合作,在定制培养、订单式培养等方面实质性的合作不多。

(四)教育教学改革有待深化。一是专业设置相对滞后。部分职业院校专业设置仍然停留在低成本、好招生、见效快等基本层面,未能与地方产业发展紧密匹配,与我市九大新兴产业紧密关联专业较少。例如,安徽省徽州师范学校因办学历史渊源,专业设置过于单一,学校发展受限。二是过度偏向学历提升。部分中等职业学校为提高招生吸引力,解决自身办学生存发展问题,办学过程中相对偏向学历提升,忽视职业学校为地方经济产业发展培养技能人才的主责主业,导致学生实际就业特别是本地就业人数大幅减少,校企合作人才稳定输送存在困难。

三、意见建议

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对促进就业创业、助力经济社会发展、增进人民福祉具有重要意义。20XX年4月,党中央、国务院召开了全国职业教育大会,***总书记对职业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提出要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20XX年10月,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今年,栗战书委员长在安徽调研时,第二站就来到宣城市调研职业教育发展情况。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不仅是时代发展的大势所趋,也是我市强化人才建设、服务产业发展的现实需要。

(一)加强统筹部署,形成职教合力

强化统筹布局。省政府会同教育部出台了《关于整省推进职业教育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加快技能安徽建设的意见》,省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出台了《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
宣城市级层面也召开了全市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宣城市委、市政府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宣城市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出台了《关于宣城市职业教育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因此,建议我市进一步加强对职业教育的整体规划部署,高规格召开全市职业教育大会,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关于职业教育重要指示以及全国、全省职业教育大会精神,紧密结合我市资源特色优势和产业发展需求,进一步明确我市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方向、目标和具体举措,坚持高位推动,汇聚各方力量,共同推进我市职业教育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强化投入保障。加大财政教育经费增量向职业教育倾斜力度,进一步优化教育经费支出结构,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完善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职业教育经费体制,发挥失业保险基金作用,支持社会力量依法参与,加强各类产业扶持发展资金或基金对产教融合项目的支持力度,增强职业教育发展动能。

(二)优化整合资源,做大做强规模

推进“双高计划”。以XX职业技术学院获批安徽省地方技能型高水平大学立项建设单位为契机,借鉴宣城经验,突破职业教育学历“天花板”,集中力量将XX职业技术学院建设成为安徽省地方技能型高水平学校,争创国家“双高计划”学校和专业群。对照职教本科标准,推动学校内涵提升。支持XX职业技术学院通过与省属本科院校联合举办本科专业、独立申办本科专业等形式,争创XX职业技术大学,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推进联合办学。根据省政府《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中“支持高职学校与中职学校组建区域性、行业性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在中职学校设置分校或分院,重点培养五年一贯制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意见精神,充分发挥XX职业技术学院(XX职业教育集团龙头单位)平台优势,大力支持XX职教集团发展壮大。加强集团内中职、高职、本科院校的联动,重点畅通中高职衔接路径,支持职业技术学院与本市中职学校联合办学设置分校或分院。建议将目前挂靠XX职业技术学院的安徽省徽州师范学校整体并入XX职业技术学院,打破安徽省徽州师范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瓶颈,做大做强品牌专业。对部分办学条件较差、办学质量不高的中职学校进行合并或开展联合办学,改变“弱、小、散、虚”局面。

(三)深化校企合作,推进产教融合

完善校企交流机制。坚持优势互补、资源互用、利益共享,推动职业学校与企业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就业创业、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方面深度合作,形成更加紧密的产教共同体。总结推广XX炎培职业学校在做大做强汽修、数控等骨干专业、开办“安康·智能制造”定制班等方面的成功经验,推进校企双主体育人机制。加强校企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建立技术技能人才供需目录数据库,加快培育市场导向、供需匹配、服务精准、运作规范的产教融合服务组织。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完善普通高等院校、职业学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双师型”教师机制,提升关键学科、优势专业、专业技术高级岗位结构比例,构建职前职后一体化的教师培养培训体系,不断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积极培育市级以上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团队,培养、引进一批技能领军人才,依托职业技能大师工作室,打造一批覆盖重点专业领域的“徽州工匠之师”。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坚持实战、实训、实用的发展方向,加强职业学校、产业园区及企业在实训基地建设方面的投入力度,深度推进产学研用合作机制,推动职业学校与产业园区、开发区深度合作共建产教融合园区。充分发挥职教联盟的作用,建设一批区域型特色化、专业化公共实训基地,由成员单位共建共享实训基地资源,按照生产实际和岗位需求设计开发课程,形成模块化、系统化的实训课程体系。促进技能大师工作室与实训基地融合发展,充分发挥专业技术人才的引领作用,通过人才孵化、技术创新与技能应用相结合的模式,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四)突出优势特色,打造XX职教品牌

做优做强特色专业。XX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大市,目前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代表性项目,在种类和数量上均位居全省第一。不仅如此,我市在全国首创非遗职业教育集团,在全省首创旅游职业教育集团。我市职业教育要坚持特色化、品牌化发展道路,立足徽州文化,做优非遗特色,围绕旅游立市,做强旅游专业。推动高职院校之间、中职学校之间实行专业差异化发展,培育壮大新安医学、旅游管理、学前教育、传统工艺等示范、特色专业,鼓励发展高端装备与智能制造、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等产业新兴专业及护理、康养、家政等人才紧缺领域专业。加强对外交流合作。积极推广XX旅游管理学校在牵头组建安徽旅游职业教育集团、加入“长三角旅游职教联盟”的创新经验,扩大联合发展效应。加强我市职业学校与国内外高水平职业教育机构和组织的交流合作,引进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并进行本土化和再创新,不断提升合作办学水平。办好职业技能大赛。把职业技能大赛作为提升职业技能、加强对外宣传的重要载体,借助我市交通区位优势和“非遗”特色资源优势,充分利用世界技能大赛平台,积极组织开展创业创新大赛、职业技能大赛,打响“徽州工匠”“技能XX”品牌。组建专家团队,加强赛事研究,完善技能竞赛制度,推进建设专业化、高标准集训基地。强化人才激励保障力度,加强对技能拔尖人才的培养升造,不断壮大我市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队伍。

关于全县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创建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为了深入推进我县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按照县人大常委会工作安排,县十九届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将听取县人民政府关于全县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创建工作情况的报告,8月24日,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张宝林带领调研组对全县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创建工作开展了专题调研。调研组先后深入到同沟寺镇初级中学、周家山镇柳营小学、勉阳街道办中心小学、实验小学天荡校区、勉县第三中学等5个中小学校进行了实地调研、走访考察,详细听取了县教体局及相关部门负责人的情况汇报,并进行了座谈交流。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创建指标涉及资源配置、政府保障、教育质量、社会认可度四个方面32项指标,除社会认可度达85%和质量监测中相关学生学业水平达到Ⅱ级以上且校际差异率低于0.15外,其余30项指标全县所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必须项项达标、校校达标、校际差异系数达标。32项指标外,设置一票否决项6个(以考试方式招生、违规择校、存在重点校或重点班、有编不补或长期聘用编外教师、重大安全责任事故或严重违纪违规、弄虚作假)。评估时采取义务教育阶段公办民办学校全覆盖方式,县域内一项不过一校不过,一校不过一县不过。按照全市的统一安排,我县被列为第三批创建县,在2023年通过省级评估验收。创建工作要逐级通过市级复核、省级评估,最终要经过国家认定。

全县现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82所,其中十二年一贯制学校1所(仁德学校),九年制学校5所,初级中学9所,小学66所,特教学校1所;
义务教育阶段学生28701人(小学18952人,初中9749人),义务教育阶段教师2410人(小学1401人,初中1009人)。2022年4月,市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对我县6个涉教部门和82所学校进行了全覆盖过程督导,全县30项指标17项达标,82所学校47所基本达标,达标率56%。5月,省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对我县6个涉教部门和义务段11所中小学校进行了过程督导,基本达标学校7所,达标率63.64%。目前,我县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创建工作主要有以下这些特点和成效:

(一)组织领导坚强有力。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创建工作,成立了工作领导小组和创建工作专班,建立了县级领导包联、部门镇办包抓机制,设立七个工作组,将创建工作纳入每月督学责任区常态化督导体系积极推进,基本形成了县级主导、部门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二)工作底数短板清晰。县上组织开展了2轮次大规模的工作摸底和拉网式专项督导,并分别迎接了市级、省级创建工作过程督导各1次,全面对照创建工作的相关政策、标准和要求,摸清了我县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创建工作的底数,查找了影响达标的差距和短板,逐校逐项列出了整改落实的任务清单。在四大类指标体系中,影响我县全面达标的主要指标是部分学校生均教辅用房面积、生均运动场馆(所)面积、音乐、美术专用教师配备、每百名学生拥有的体育艺术教师数、每百名学生拥有的骨干教师数、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大校额、大班额问题以及教学电子信息化程度、家长群众满意度等指标。

(三)资源配置有序推进。通过持续强化、优化、精准化投入,至目前,对全县58所学校实施办学条件改善项目138个,累计完成投资2.52亿元。其中20XX年市级“上好学”重点项目19个,截至目前已全面竣工,新增学位2840个(其中:初中30个,小学2270个,幼儿园540个)。特别是高标准新建成的勉县实验小学沔水校区于今年9月秋季开学投入使用,新增学位1350个,有效缓解了城区小学入学压力。投资120余万元新建智慧课堂35间,全面提升了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办学水平。争取资金980万元,解决了10所最偏远山区学校师生冬季取暖问题,为唐家坝小学和张家河九年制学校建设了教师周转房,营造了安心学习、舒心生活的良好环境。

(四)师资力量持续加强。全县义务教育专任教师本科以上学历比例逐步达标。近3年,共培训教师7144人次,新增三级三类骨干教师431人,打造市县两级学科教师发展指导基地34个。新招录教师328人,其中体育艺术教师55人。针对性培养义务教育阶段骨干教师156人,联系陕西理工大学培训体育、艺术兼职教师210人,保障了两项指标全面达到标准。

(五)素质教育成效明显。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持续强化“五育并举”,大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开齐开好国家规定课程,不断健全教学管理制度,优化教学方式,强化教学管理,按课程标准零起点教学,做到应教尽教,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不断提高。20XX年至今共有20所义务教育段学校获“汉中市教育发展优秀学校”荣誉称号。严格落实“双减”要求,持续推进“五项管理”,课后服务覆盖率100%,学科类培训机构由原来的36家压减至8家。大力发展素质教育,先后有24名学生的科技绘画作品在省市级获奖,40余名学生习作在省市活动中获奖,20余名学生获得省市级优秀学生荣誉称号。体教融合成效显著,累计向省市输送青少年运动队员129名,多名运动员在国际和国内比赛获奖。

(六)问题整改扎实有效。省、市过程督导和县级自查累计反馈问题435个。县教体局及有关部门坚持问题导向,制定整改方案,督促各学校建立了整改台账,夯实责任,明确时限,细化措施,逐项销号,目前已累计完成整改问题404个。在财政局多方筹措下,教育经费3321万元已全部补拨到位。尤其是紧抓暑假期间便于施工的有利条件,积极推进校舍维修和校园文化建设,8所学校已进入招投标阶段,70所学校已完成采购意向公示发布。价值3978万元的智慧黑板、办公电脑等教育信息化设施设备采购,通过分期付款的方式已发布采购公告。针对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未落实到位的问题,创造性提出设立教育发展评估中心的方案已经县上通过,上报市委编办正待批复。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创建工作合力氛围还不够。全县各级各有关部门对创建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还需进一步提高,全局意识还需增强,部门镇办学校联动发力还不够,统筹社会各界各方力量聚力推进工作的氛围不浓;
对社会层面的宣传工作还不到位,方式单一、频次较少,部分教师、家长、学生及群众对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了解不多,对政策的重大变化和取得的成效知晓率不高。

(二)教育质量还需均衡提升。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和城市化进程持续加快,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渴求也更加强烈,我县现有优质教育资源总量不足,城乡不够均衡,在一定范围和程度上不能很好地满足全社会对优质均衡教育的需求,导致“择校热”“城区挤、农村空”的现象日益突出。部分学校体育、音乐、美术和劳动课未按规定开齐开足,课后服务内容形式单一,作业管理不规范;
学校内涵建设主题、项目、内容挖掘不够充分,铸“魂”上下功夫不足,文化建设特色不够明显。

(三)硬件建设任务仍然艰巨。全县生均教学及辅助用房缺15400㎡,体育运动场馆面积缺13167㎡,音乐教室缺890㎡,美术教室缺少1110㎡,教学仪器设备值共缺653万元;
多所学校缺取暖降温设备,部分学校监控未全覆盖;
勉阳街道办中心小学、联盟小学、定军山镇中心小学、周家山镇柳营小学、漆树坝镇中心小学5所学校必须通过新建校舍12860㎡,才能化解大班额和解决教学辅助用房面积、体育运动场馆面积不足问题,概算资金6000万元。

(四)办学条件还需完善。城区学校建设滞后,小学学位仍然不足,实验小学和仁德学校2所城镇学校存在大校额,超出1388人;
12所学校有大班额152个,超出1139人。实验小学天荡校区大校额、大班额化解困难,体育运动场地面积差8000㎡左右;
逸夫小学体育运动场地面积也严重不足,两校周围无地可征,无学校就近分流学生。部分学校缺电教设备、缺实验仪器设备、缺图书的现象仍然存在。多所学校部室正在改建中,不能正常使用,部室建设普遍存在设备不足、设施陈旧、建设不规范、使用率不高等问题。

(五)经费投入仍显不足。达标要求的教育经费相关政策未全面落实,教育督导经费(全县教职工工资总额0.3%)三年累计未预算,欠拨180万元(含2022年),教师培训经费欠拨150万元;
用于资源配置、硬件设施建设、部室建设、改善办学条件达标的大部分资金投入,目前还处于积极向上争取项目和多渠道筹措资金的阶段,资金到位情况与全面完成创建目标任务的矛盾还很突出。

三、意见建议

(一)深化认识,加强领导。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是党和国家制定,省、市、县各级必须贯彻落实的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的战略性任务,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要举措,也是县域发展重大的社会民生工程。我县的创建工作距省级评估验收仅有一年时间,时间紧、任务重,需要全县上下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切实加强领导,充分宣传发动,夯实工作责任,细化工作措施,推进创建工作,加快创建步伐。

(二)优化配置,全面提升。加强义务教育资源的预警预测和前瞻规划,科学编制教育发展计划,优化布局调整,拓展资源供给,统筹促进优质均衡。推进义务教育集团化办学和城乡教育一体化建设,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全面提升教育质量,努力缩小城乡、校际差距。深入推进教师队伍建设和管理体制改革,制定落实骨干教师管理办法,加大骨干教师交流轮岗力度,持续推行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制度,打破城区、乡镇教师交流轮岗壁垒,推动区域校际间师资力量互补。强化教师队伍培训力度,抓住每年新入职教师培训、平时学习集会,大力开展教师职业道德和师德教育,不断提高教师职业道德素养、教育教学水平,持续深化教学改革,创新课堂教学方法,整体提升办学品质,办好家门口人民满意的学校。

(三)统筹谋划,合力攻坚。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创建工作涉及规划设计、资金筹措、立项申报、师资编制、用地落实、城乡统筹、服务管理等方方面面,需要凝聚合力,统筹利用资源,充分发动社会各界和广大干部群众积极参与,通力协作,攻坚克难,切实破解创建工作中资源配置不足、资金缺口较大、办学质量总体提升等重点问题。全县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各尽其责,齐心协力,狠抓落实,形成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强大合力,全面推进全县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创建工作,确保高质高效完成创建任务。

(四)对标对表,一校一策。严格对照中省标准和上级督导反馈问题,按照一校一策原则,认真研判,查实查清问题,对标整改,补齐短板。针对各个学校不同实际,研究落实最佳解决方案,切实解决大校额、大班额问题,解决生均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不足、生均体育运动场馆面积不足、部室不全或部分部室面积不足等突出问题,落实县域义务教育学校基本装备统一达标,加快推进城乡教育优质均衡一体化建设。

(五)强化督查,整改达标。健全县级创建工作评估督导机制和奖惩措施,采取定期检查、随机抽查、暗访督查等形式,常态化、全覆盖开展督查评估,加强对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工作履职和相关指标完成情况的专项督导,加大对“八个一票否决”的督查力度,及时通报督查督办情况,严格实行“清单管理”,逐项整改销号,确保整改成效,不留盲区死角,全面推进各项工作,实现创建目标。

关于深入推进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的调研报告

一、我市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现状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市教育督导工作聚焦教育总体目标,充分履行督政、督学、评估监测职能,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加快推进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教育督导工作平稳、健康、有序发展。

1.理顺管理体制,凝聚督导合力。强化教育督导职能,调整充实市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成员单位,明确成员单位工作职责,加强单位之间的沟通联系,充分发挥其牵头主导作用,初步形成统一协调、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完善市政府教育督导室的职能和编制,在市教育局设总督学,负责具体工作落实。

2.优化运行机制,提升督导效能。督政方面,较好地完成上级督导机构每年开展的考核工作:一是省对县(市、区)党政领导干部履行教育职责考核,几年来,我市均获“良好”等次;
二是安庆市对各县(市、区)的教育发展考核,20XX年和20XX年,我市连续获得“优秀”等次;
三是在安徽省和安庆市持续开展的义务教育均衡系数监测、幼儿园办园行为督评、“双减”、校园安全等专项督导中,均获好评。同时,把乡镇政府和市直各部门履行教育职责情况纳入XX市年度综合目标考核,不断优化考核方案,计入考核分值。在督学方面,以机制创新为抓手:一是建队伍、搭架子。聘任建立市第一届责任督学队伍,配备了3名专职督学和34名兼职督学,将全市154所学校划分为7个督学责任区,由专职督学分责任区牵头负责,实现了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全覆盖。二是订制度、立规矩。制订了《XX市责任督学管理暂行办法》和《考核办法》等,对督导工作的内容、流程等进行规范,对督学人员的管理、考核等进行量化。三是明主题、月督导。坚持一月一督导、一月一主题,今年上半年,相继开展了校园疫情防控、心理健康教育、“双减”、防溺水等方面的主题督导,反响良好。

3.完善政策机制,强化督导改革。根据国家、省、安庆市有关文件要求,今年7月份,市委办、政府办出台印发了《XX市深化新时代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实施方案》。《实施方案》紧紧围绕确保教育优先发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从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督学管理、问责机制、保障机制等方面改革创新,为完善我市督政、督学、评估监测“三位一体”教育督导体系提供了政策保障。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虽然我市在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新时代教育督导工作的要求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督导的认识尚需提高。一是督导层面,个别督学人情观念重,讲问题不能做到说白、说透,喜欢遮遮掩掩,谈对策办法不多;
二是学校层面,个别学校对教育督导工作重视度不够,对督导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不能及时整改,不能做到“举一反三”;
三是部门层面,个别成员单位片面认为教育督导是教育部门的事,参与度不高,作用发挥不够,成员单位齐抓共管的合力尚未形成;
四是社会层面,宣传力度不够大,干部群众知晓度不高,氛围不浓,社会监督的杠杆未很好地撬动。

2.教育督导的结果运用尚需强化。一是各乡镇和市直各部门履行教育职责督导考核结果,占全市综合目标考核分值比例偏低,有效约束未能突出彰显;
二是督学对学校的督导评价结果运用不够,在干部选拔任用、评先评优、绩效工资发放等方面,奖优罚劣作用未能充分体现;
三是对少数整改不力的单位或学校追责问责机制未能真正形成。

3.教育督导的职能发挥尚需提升。督学工作方面,经常性督导能常态化开展,专项督导也能择时进行,但存在重“督”轻“导”现象,利用“问题诊断、督促整改”的手段来发挥“导”的作用不足;
督政方面,常态化机制尚未建立。

4.教育督导的保障力度尚需加强。一是督导人员力量上有待充实,现有专职督学数量配备不能满足工作需要。二是条件保障上有待完善,在督学经费的发放、督学职级职称的晋升方面,目前还缺少相关配套政策的支撑。

三、下一步工作建议

为进一步推进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加快我市教育高质量发展,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针对教育督导过程中的问题,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1.提升督导人员专业素养。一抓督学履职培训。通过岗前培训、岗中培训、集中研讨、专题学习、撰写督导心得等方式,多形式组织学习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教育法律法规,多渠道开展业务知识培训,不断提升督学队伍的专业素质,全面提升督学的履职能力和履职水平。二抓经验总结。针对教育督导过程中的好经验、好做法,市督导委员会和教育局要适时召开专题经验交流会、座谈会等,通过找“得失”,拓宽工作思路,创新工作理念,探索工作维度,全面提升督学的整体质量。

2.充实督学人员力量。创新督学遴选路径,建立督学资格认定制度,把好“入口关”,进一步配优由行政管理型和专家型相结合、专兼职相结合,数量足够、素质较高、年龄和知识结构、专业结构合理的督学队伍。一是补充专职督学编制。按照一个督学责任区不少于一名专职督学的要求,我市至少需配备7名专职督学。市政府教育督导室现有编制3名,在此基础上再补充副总督学、专职督学编制4名,其编制可在教育系统内调剂。二是建立“特邀”督学队伍。从“两代表一委员”、XX在外地的优秀人才、专家中,根据其个人意愿和专业特长,挑选聘任一批“特邀”督学,建立督学“专家库”、“督学智库”,参与到督学工作中。三是建立“专业”督学人才库。从我市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优秀教师、骨干教师等人员中,筛选纳入“专业”督学人才库,为教育督导评估监测工作提供专业支持。要对督学人员的履职情况进行目标责任制管理,建立督学能上能下机制,对教育督导工作不称职的督学,要及时清退,并择优补充。

3.强化教育督导结果运用。教育督导机构要及时向被督导单位、学校反馈督导结果,建立联动机制,突出教育督导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一是在XX市综合目标年度考核中,适度增加乡镇和市直部门履行教育职责考核的权重分值,加大督学督政结果公开制度,强化媒体监督和社会监督,建立约谈、问责、奖惩机制,提高督导的权威性,加强问题导向,适时开展“回头看”,建立复查制度,促进整改落实。二是教育督导委员会和教育局要对教育督导结果“优秀”的单位、学校及有关负责人适时予以表彰,教育局党委在对学校干部考核、任免、绩效工资评定、奖惩中,要参考、了解教育督导结果及整改落实情况,并做为重要依据予以综合考虑。

4.创新教育督导方式方法。建设高质量教育督导体系,既要发挥好“长牙齿”作用,也要不断开拓创新“重咬合”。一是推进网络督导。要建立教育督导信息平台,发挥好大数据作用,扎实推进“互联网+督导”,近距离掌握实情。二是丰富督导内容。根据各学校的不同情况,一校一方案,共性与个性结合,因地制宜地推进督导服务,大力推进过程式督导、发展式督导,“督”“导”并举,以“督”促“导”,以“导”促“改”,化“导”为“督”。三是优化督导流程。教育督导的目的是更好促进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在常规督导中,既要进行定期督导,又要开展随机督导,督导前,要完善方案、统筹安排,督导中,要简化程序、提高效率,督导后,要及时反馈、反思交流,切实形成工作闭环。四是开展专项督导。要针对教育工作的重点、难点、热点、阻点问题开展专项督导,一项一督导、一项一整改、一项一评价。五是打破督政工作瓶颈。要进一步明确教育督导机构督政的监督权、执行权和问责权,对督政的职能范围、组织实施、督导执行、评估效力、整改落实予以制度保障,切实改进督政过程责任下移和转接替代状态,避免出现教育部门自导自演、自唱自和的局面。大胆探索,逐步推行第三方评估制度,加强社会对行政部门履行教育职责的监督力度,提高评估的科学性。

5.落实教育督导的保障措施。一是建立督学经费发放、职级职称晋升的配套政策或规定。按要求将教育督导工作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建议参考江西省玉山县的做法,由市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明确督学通讯、交通、劳务等工作补贴,每月予以发放。二是健全督导会议制度。建议每年至少召开一次教育督导委员会成员会议,总结工作、分析研究教育督导工作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对全年的教育督导重点任务进行安排部署,并通过会议进一步提高认识、凝聚共识。市政府教育督导室应会同市教育局,每半年至少召开一次督学工作会议,总结成绩,剖析问题,表彰先进,推进整改。三是教育督导的有关内容纳入党校和有关会议培训内容之一,常讲不怠,常训不断,充分运用电视台、自媒体等平台,利用竞赛、演讲等形式,每年在教师节前后进行一次大宣传,形成强大的舆论氛围,让广大干部群众了解督导工作,支持督导工作。

推荐访问:(12篇)关于教育调研报告汇编 汇编 调研报告 教育

版权所有:阿达秘书网 2016-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阿达秘书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阿达秘书网 © All Rights Reserved.。沪ICP备16028498号-18